1997年,退役后的奥运冠军邓亚萍来到清华大学读书。谁料,她刚走进教室,老师就问了她一个问题:英语学的怎么样?而邓亚萍的回复让学生们都呆住了:我还没认全26个英文字母。 提到邓亚萍,我们会毫不犹豫的称赞:她是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外看到她拿到的一项项国际大奖时,我们实在很难想到,邓亚萍退役时,竟然还没有认全26个英文字母。 这可不是开玩笑,退役之后,邓亚萍就来到了清华大学读书。谁成想,当老师问她英语学习怎么样时,她竟然说出了这种话。 底下还有学生议论:“这怎么可能,他可是奥运冠军。” 还有学生质疑:“她参加了那么多国际比赛,怎么跟对手交流的?”这些清华才子似乎都不相信,邓亚萍真的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 老师看大家都议论纷纷,就调侃的说了一句:“那你在英语上可要多花费点功夫了。” 邓亚萍点了点头,就找了个位置坐下了。 坐下之后,邓亚萍老老实实的当起了学生。上课时她一直专心听老师讲课,下课时也是虚心向老师请教问题。 邓亚萍来这里学习的目的很简单,为了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她也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了。 但没办法,平时训练实在是太忙了。除了训练之外,她的比赛也是一场接着一场,一年的时间内,她有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参加比赛,训练,根本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 老师也理解,邓亚萍平时有多忙,术业有专攻,邓亚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确实做到了最好,我们也不能否认邓亚萍自身的乒乓球实力。 但老师也纳闷,邓亚萍这次为什么主动来学校学习英语:“虽然退役了,但你还可以从事乒乓球工作,怎么突然想着来学英语了?” 看到老师问这个问题,邓亚萍脸上也有些尴尬。她一个英语零基础的人来清华大学学英语,确实显得有些落后了。 但她也说出了理由:“工作需要!”即使是一名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她也避免不了要学习英语,况且,在1996年,她还被萨马兰奇任命为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 他们需要经常去国际奥委会开会,邓亚萍之前没学过英语,也听不懂这些外国人说什么。因此,第一次去国际奥委会开会时,她就带了一个翻译。 没想到,她带翻译去的时候,大家都用一种诧异的目光看着她。最开始邓亚萍还有些纳闷,可当身边人告诉他:“这里除了你之外,没有一个人带翻译。”时,她的脸瞬间就红了。 这是她第一次在国际奥委会开会,她根本不知道,大家都不带翻译。也正是这次开会,让她意识到了,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英语都是必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在练习乒乓球上,邓亚萍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最好。 在学习英语上,即使她自己没有基础。邓亚萍也相信,没有自己学不会的东西,只要自己放平心态,从零开始,努力学,就一定能够学好。 我们都知道,清华大学是国内的顶尖学府之一。邓亚萍也是为了能够快速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所以才来到这里学习。 但老师的教跟学生的学是不一样的,学生不能只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什么,在私下里,他们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老师给她建议:“每天坚持背单词,练口语,一个月就能有效果。”在老师的帮助下,邓亚萍的词汇量越来越多了,口语水平也提高了。 她再也不是不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奥运冠军了,一年的时间里,邓亚萍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 面对来自异国的友人,邓亚萍也能滔滔不绝的侃侃而谈。不过,虽然邓亚萍的英语水平有了提升,她仍然没有忘记每天坚持学英语。 邓亚萍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奥运冠军,他们也有不擅长的事情。 但是人生没有什么擅长不擅长的,只要一个人肯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够把知识学到手。任何事情怕的不是你不会,而是你不肯学,不肯下那个决心。 我们要相信,功夫不负苦心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只要有归零心态,肯努力,有上进心,我们也能获得成功。
1997年,退役后的奥运冠军邓亚萍来到清华大学读书。谁料,她刚走进教室,老师就问
超哥评历史
2024-10-27 23:51:31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