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名18岁女兵看见连长中弹倒地,连忙冲上前去,举起一块石头重重朝日军的脑袋砸去,但她也被日军的子弹击中了,临终前,她从兜里掏出一封信和两块大洋,让人帮忙寄回家。66年后,她的夙愿终于得到了实现。 刘守玟,18岁那年,瞒着父母毅然参军。她来自一个小村庄,从小受到父亲讲述的抗战故事的影响,立志要为国效力。 报名参军那天,她没有告诉任何人,悄悄地离开了家。她知道父母肯定不会支持她参军,更怕父母的劝阻会动摇自己的决心。 于是,她只在父母的床头放了一张字条,上面写道:“孩儿不孝,报国为重。” 她轻轻关上家门,回头看了一眼这个自己长大的小院,心中既有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踏上通往县城的路时,她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在军营中锤炼成真正的军人,为家人争光,也为祖国奉献青春。 新兵训练结束后,刘守玟很快被派往前线,随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这是她第一次上战场,炮火连天,子弹在耳边呼啸。 尽管心中有些恐惧,但她紧握着枪,咬紧牙关。激烈的战斗中,她所在的连队受到了日军猛烈的进攻,战友们接连倒下。 这时,她看见连长中弹倒地,正被几名日军围攻。毫不犹豫地,她冲了上去,用尽全身力气举起一块石头,狠狠砸向日军的脑袋。日军猝不及防,被击倒在地。 然而,刘守玟也未能幸免,几颗子弹射中了她的身体。她感觉到胸口剧痛,血顺着制服流出,渐渐失去了知觉。 当战斗结束后,清扫战场的士兵已经将她当作牺牲者,而匆忙离去。 幸运的是,一位过路的农村大娘在查看战场遗骸时,发现刘守玟还有微弱的气息。大娘没有多想,连忙将她拖上木板车,拉回到自己家中。 在破旧的茅草屋里,大娘用土法治疗为她止血,又熬了些草药为她清洗伤口。用土法为刘守玟治疗伤口。 由于缺医少药,刘守玟的伤情未能好转,反而逐渐恶化。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意识也开始模糊。大娘守在她身旁,尽量给她喂些清粥,试图延续她的生命。 临终前的一个黄昏,刘守玟在大娘的搀扶下坐起,气息微弱地从兜里掏出一封信和两块大洋。 信纸已经有些发黄,是她在得知自己可能无法挺过来的时候,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 她把信和大洋颤抖着交到大娘手中,恳切地说道:“大娘,能不能……帮我把这封信寄回家? 我没能见上爹娘最后一面……”她的眼角溢出泪水。大娘接过信,紧紧握住刘守玟的手,哽咽着点了点头,承诺一定会完成这个心愿。 然而,刘守玟并未能等到这一天的到来,她带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离开了人世。大娘心中十分悲痛,细心地把刘守玟安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她尝试打听刘守玟的家人,但信中并未留下明确的地址,只写了家乡的地名和简单的家书内容。 大娘尽力寻找,却始终未能找到她的家人,信和大洋被她妥善保存起来。多年过去,大娘年事渐高,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刘守玟的承诺。 时间一晃过去了66年,大娘早已离世,她的孙子在整理祖母遗物时,发现了这封信和那两块大洋。 信纸上模糊的字迹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从祖母的遗物和村里老人的口中了解到刘守玟的故事。 深感这位无名女英雄的牺牲与遗憾,孙子决定帮刘守玟完成未尽的心愿。他带着信件和大洋联系了多家媒体,借助媒体的力量,在多地发起寻亲行动。 寻找的过程充满波折,线索模糊,历史资料也不完整。尽管困难重重,但孙子和志愿者们不曾放弃。 通过对信中内容的分析和查找当年的参军记录,他们终于在刘守玟的家乡找到了她的家人。 刘守玟的弟弟已经年迈,他看到姐姐的遗物时,眼中含泪,颤抖着说:“原来姐姐一直没有忘记我们。” 至此,刘守玟的夙愿终于实现,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让人们铭记这位无名的女英雄。#说TA##社会百态##正能量#
1938年,一名18岁女兵看见连长中弹倒地,连忙冲上前去,举起一块石头重重朝日军
牧童的娱论
2024-10-28 14:14:26
0
阅读: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