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一名大学生在点了一份带卤蛋的牛肉面外卖时,发现商家并未按单给卤蛋。失望

怀瑶看娱乐 2024-10-28 15:30:55

山东济南,一名大学生在点了一份带卤蛋的牛肉面外卖时,发现商家并未按单给卤蛋。失望之余,这位大学生选择投诉。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商家不仅不道歉,反而对他破口大骂。 这一举动让大学生气愤不已,立即将商家的谩骂录成视频,并在外卖平台上给了商家一个差评。 没想到,商家居然将大学生告上法院,以差评损害店铺名誉为由,要求大学生赔偿“名誉损失费”。 大学生也毫不示弱,当庭反诉要求商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最终,法院对双方的诉求作出了判决。 事情起初只是个小插曲。大学生小王在课后点了一份牛肉面外卖,备注中特意要求“带卤蛋”,并为此支付了额外的费用。 然而,当外卖送达后,他打开一看,发现碗里根本没有卤蛋。小王于是联系商家,想要要回自己的卤蛋或退款。 不料,对方态度恶劣,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小王,声称“就为一个卤蛋斤斤计较,学生就喜欢占小便宜”。 这一番话让小王觉得自己不仅没有得到服务,反而被羞辱了,于是他一气之下录下商家的辱骂,并在平台上留下了差评。 接下来的发展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小王本以为差评能让商家认识到服务的不足,没想到商家不仅不反思,还决定将事情“升级”到法律层面,起诉小王影响了店铺的声誉,要求其赔偿名誉损失。 面对商家的这一操作,小王的委屈转为愤怒,在庭上提出反诉,表示自己受到商家辱骂,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最终,法院判定商家没有证据证明差评给店铺造成实质性损失,反而小王作为消费者,受到商家的语言攻击,确实有理由要求精神赔偿。 法院驳回了商家的索赔请求,判决商家向小王赔偿精神抚慰金。 类似的消费纠纷近年来屡见不鲜。小李的经历便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小李在某知名餐厅订购了一份海鲜饭,收到后却发现餐品与宣传图片相差甚远,不仅分量少了不少,原本承诺的几种海鲜配料也消失了。 小李随即联系餐厅客服,但对方仅以“图片仅供参考”来推脱责任,拒绝任何形式的补偿。小李一气之下也给了差评,并详细描述了实际情况。 然而,没过几天,小李就接到了餐厅的警告信息,对方声称差评内容失实,要求删除,否则将采取法律行动。 小李并未被吓倒,向消费者保护协会反映了情况,并将相关证据提供给了协会。最终,在协会的介入下,餐厅不得不向小李道歉,并承诺改进服务,才平息了此事。 事后,小李也感到无奈,抱怨道:“明明是服务有问题,反而用法律来压制消费者,真是无理又荒唐。” 这些故事让人不禁思考,作为消费者,给出差评本是反馈服务质量的一种正常途径。正是因为差评的存在,商家才能意识到不足并改进服务。 然而,一些商家却将差评视为威胁,不但不反思改进,反而采取极端手段试图“压制”消费者的声音。 无论是小王被告上法庭,还是小李收到威胁,这些事件都让人看到商家对于消费者权利的漠视和规则的滥用。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差评并非为了抹黑或诋毁,而是基于真实消费体验的反馈。当商家选择用不合理的方式对抗差评时,实质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法院的判决,正是对商家这种不合理行为的警示。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企图利用规则压制消费者的做法,最终只会引发更大的反感,影响商家自身的信誉。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商家在面对差评时,不应一味抗拒,而是应该认真听取消费者的声音,发现问题,提升服务。这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应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评价权,不夸大、不抹黑。只有商家与消费者彼此尊重,互相理解,才能构建健康的消费环境。

0 阅读:1
怀瑶看娱乐

怀瑶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