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开具“毒药方”而闻名遐迩。人称“送终药”的他,竟然用这看似致命的药方,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至今已用掉5吨毒药,甚至需要公安局的签字才能开药。 参考:南方都市报《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国首间“李可书房”落成》 200克附子,这剂量,在中医界就像一颗炸弹,直接把人送走都有可能。可偏偏有这么一位老中医,李可,就敢开这“杀人药”,还救活了2000多人。有人说他是“活菩萨”,也有人骂他是“疯子”,这背后啊,是中医几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那些事儿。 李可,这位医道奇人,揣着他那套“以毒攻毒”的理论,在中医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简单说来,他用药,特别讲究一个“狠”字,尤其是对附子的使用,剂量之大,令许多传统中医人士为之色变。 在他的思想里,那些被视为禁脔的药材,恰是挽救人性命的灵丹。 许多人谈附子色变,却忽略了用药如用兵的道理。其实,早在古时候,便有火神派以附子为利器,挽救无数生命。 李可虽非火神派传人,但对于这种观点却深以为然,他认为在疾病的生死关头,唯有重剂方能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拽回。 记得有次一位七旬老妇心脏衰竭,西医已宣告无力回天,家人在绝望中找到了李可。 李可面对这个重症患者,毫不犹豫地下了一剂“起死回生汤”,附子的用量惊人地达到了200克。 这一举动震惊四座,众人都为他捏把冷汗,担心这不仅救不了人,反而会置人于险境。但李可决意以救治为先,甘冒风险也在所不惜。 最后在公安部门特许下,老妇服用了这剂“险药”。而奇迹真的发生了,老妇竞从鬼门关转危为安。 此事一出在中医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赞誉和谴责声此起彼伏。支持者把他奉为“活菩萨”,反对者则责骂他“草菅人命”。 中医历经数千年,流派纷呈,理念各异,有温补派、驱邪派、滋阴派等,各家都有独到之处,亦常因理念不合而产生激烈争论。 李可的“毒药”疗法,正是中医发展中的一次极具争议性的探索。他挑战了传统用药的极限,为治疗重病提供了新的可能。 “毒药”疗法也绝非完美,它对医生的实践经验和胆略有着极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在推广这一疗法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制定详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并对相关医生进行充分培训与评估,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中医的进步,离不开其历史积淀,也离不开革新与进步。 李可那种勇于实践、持续创新的精神,是中医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界都应当汲取的宝贵经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医将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李可的人生历程,并非只有简单的“冒险”与“奇迹”。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凡的传奇色彩。 1953年,年仅23岁的李可,因性格直率,发表一些非主流观点,被错误地标上“反革命”的烙印,送入了监狱。 正是在那儿,他遇到了一位懂得传统中医的老者,并开始钻研中医学问。没人预见到,这段意想不到的监禁经历,竟成为了李可命运的转折点。 1970年,由于历史背景问题,李可再次遭遇牢狱之灾。出狱之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便是母亲被诊断出晚期癌症。 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李可只好把母亲接回家中亲自照料。为了拯救母亲的生命,他遍查各类医学典籍,终于发现了一种可能有效的疗法。 凭借所学的中医知识,李可精心施治,成功地将母亲从垂危中挽救回来。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李可对中医道路的追求。 他在家乡开始行医,用自己的学识为邻里解决病痛。李可的医疗行为并不追求名与利,他的初衷是救死扶伤。 他从不对患者挑剔,无论其社会地位或财富状况如何,他都平等对待。 对于那些无法负担医疗费用的病患,他甚至自掏腰包,先行垫付。李可的医术与医德,在乡亲间传颂不绝,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活菩萨”。 对李可而言,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信仰和责任。他用一生的行动,实践了“医者仁心”的崇高誓言。 李可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医的无穷魅力,更彰显了一位医生的崇高情操。他就如同一颗短暂闪耀的流星,为无数生命带来了光明。 而与李可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另一位中医传奇人物——倪海厦。 倪海厦,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中医大师。他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中医教育。后来,他移民美国,将中医带到了西方世界。 倪海厦致力于推广经方,他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经方,只有掌握了经方,才能真正理解中医,才能治好病。他创办了汉唐中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 李可则开创了中医急救的先河,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中医不仅可以治疗慢性病,也可以治疗急危重症。他创立的“破格救心汤”等急救方剂,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他以开具“毒药方”而闻名遐迩。人称“送终药”的他,竟然用这看似致命的药方,拯救了
事友看过
2024-10-30 12:20:26
0
阅读:76
小飞
要公安局局长担保,担保什么?担保药物不会致死病人?还是担保一旦药物致死病人李可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大海故乡
真正的中医大师,真正的神奇中医!
盟主一桶浆糊
有什么用呢,现在主流都是西医,这种神奇的东西,根本不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