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才是最大捕鱼船?辽宁舰每次出海,回港时总能带回数十吨的新鲜海鲜,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海鲜竟然不被食用,也不被出售,最后全部被销毁。为何如此珍贵的食材却无缘餐桌? 信息来源:《航母要定期返厂维护?维护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这些“海鲜”们》中国小康网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跨越重洋的巨轮,除了运载货物,还默默地承载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它们是海洋生物,却选择了船底作为栖息地,与钢铁巨兽结成了奇特的“共生”关系。这看似平静的共舞背后,却隐藏着对航运业和海洋环境的巨大挑战。 远洋巨轮,连接全球贸易的纽带,却也无意中成为了海洋生物的“移动旅馆”。船底,这个被海水隐藏的世界,成为了藤壶、贝壳、藻类等生物的聚集地。它们的到来,对航运经济和船舶自身都造成了复杂的影响,既有经济上的负担,也有生态环境的隐忧。 在浩渺的海洋中,船只似乎总是孤单的航行者。然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的底部往往吸附着各式各样的小生物。 最常见的居民要数藤壶、贝壳和藻类。藤壶,它们形状奇特,用粘稠的液体紧紧抓住船只外表;贝壳则利用自身的复杂结构,牢牢地卡入船底的缝隙之中,任由波涛汹涌也无法将其拔出;藻类则犹如一片翠绿的草毯,铺在船底下,汲取着海水中的营养。 这些生物千奇百态,却都展现出了在严酷海洋环境中难以想象的生存能力。它们附着的手段不一,或是依赖黏液,或是利用特殊结构,共同的一点是,它们都能在船底“生根”。 但这些附着生物不仅仅是搭便车这么简单,它们的存在对船舶的结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例如,某些贝壳能分泌酸性物质,这能侵蚀船身,即使是结实的钢铁也难以持久抵抗这种腐蚀,这无疑减少了船的使用年限。 还有更严重的是,一旦这些生物附着在如螺旋桨这样的关键部位,就可能影响船速和操控,甚至可能导致重大事故,这的确不是儿戏。 船底的生物附着还会增加船的重量,增大航行的阻力,就如同为船舶套上了一件笨重的“铠甲”。为了保持船速,船只必须耗费更多燃料,从而导致油耗激增,经济压力增大。 对航运公司而言,这无疑是额外的负担。再说,早期使用的防污漆虽然能有效阻止海洋生物附着,但其含有的有毒成分对海洋环境构成了伤害。尽管目前已经改用环保型漆,但船底生物仍然可能从海水中吸收有害物质,潜藏风险。 对于军事舰艇,特别是航空母舰这样的海上巨舰,船底生物的附着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航母体积庞大、表面积宽广,极易成为藤壶等生物的“理想居所”。这些生物附着在航母底部,不仅增加阻力、降低速度,还会影响战斗力。 这也会增加燃料的消耗,缩短航程。为了保持航母的战斗效能,必须不时对其进行清理,这无疑是一项既耗时又昂贵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些“海底不速之客”,人们一直在探索更高效的清除手段。早期主要依赖人工手动清理,效率低下,耗费人力。 随着环保理念的提升,传统去去除船底附着生物的方法已逐步淘汰。像化学清洁剂和石英砂摩擦这样的手段,因为成本和对船体的磨损问题,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高压水枪清洗技术,它利用流动的高速水流产生的微气泡来冲击船底的附着物,达到了既高效又环保,还能保护船体的效果,成为了目前较为理想的除生物方案。 除了清除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样不容忽视,船舶使用的防污涂料发展史,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 从曾经的有毒油漆,到如今的环保型防污涂料,这无疑是环保理念进步的体现。这类新型涂料可以在阻止海洋生物附着的同时,降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为保护海洋环境做出一份贡献。对于那些从船底清理掉的生物,如何处理也是一大挑战。 如果直接丢弃,可能会造成再次污染,或者被其他生物误食,带来未预见的后果。这些生物体内可能积累了船舶燃烧燃料所产生的有害物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 现在的通行做法是将这些清理出的生物集中处理、破碎、然后进行安全填埋,以防潜在的安全风险。 要真正攻克船底生物附着的难题,关键在于减少船舶对环境的污染。这要求航运业不仅要投入研发更绿色的防污和清理技术,也要培养船员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成为保护海洋的参与者。只有科技进步与环保观念双管齐下,我们才能为人类和海洋共生共荣、共创美好明天。 这不单是航运业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肩负的使命,船底生物与航运巨轮的共存,既是自然界的奇景,也是航运业面临的真实挑战。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更需要人类的智慧和责任感。 唯有携手共进,我们才能探寻到最优的解决之道,让航运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同时维护海洋生态的多样性和活力。
航母才是最大捕鱼船?辽宁舰每次出海,回港时总能带回数十吨的新鲜海鲜,但令人大跌眼
事友看过
2024-10-30 17:14:49
0
阅读: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