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广州,一名医生在ICU病房区看到一名70岁左右老人一连3天,不分白天夜晚,坐在病房门外,医生上前询问,老人却哭哭啼啼起来,了解情况后,医生大为震惊,谁料,医生的举动让医院瞬间像炸开了锅。 这几天,老人始终待在这儿,不肯离开半步,哪怕是天色再晚、再冷。 儿子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ICU,但高昂的医疗费更让他不知所措。为了省下一切能省的开销,老人决定自己露宿医院,靠干粮充饥,昼夜守在病房外,期盼奇迹的出现。 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合眼,眼睛布满血丝,整个人瘦削消瘦,脸上疲惫而紧张。周围的护士和医生常常会看到他低着头,双手合十。 连续几个夜晚,ICU的重症监护主任李辉下班时总会看见老人一动不动地靠在走廊墙上,眼神里透出深深的疲惫和焦虑。 医护人员在医院熬夜习以为常,但此情此景,让李辉心头一紧。 他仔细观察这个老人,发现老人几乎每晚都穿着同样单薄的衣服,没有多余的棉衣御寒,看起来举止安静,却透出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李辉明白,这是一位父亲的牵挂、无助和无言的坚持。 李辉是一位经历丰富的医生,见过许多患者家属在困境中挣扎,但像这位老人这样一丝不苟守在病房外、不分昼夜的情况并不多见。 他明白,病房外的等待可能和病房里的治疗同样艰难,尤其是对一个父亲来说,亲眼看着自己儿子在生命线上挣扎,却无力相助,甚至生活起居都成了难题。 回到值班室后,李辉打开手机,将老人的情况发到朋友圈中,简单描述了老人和他的儿子目前的窘境,附上自己对家属们的深切同情。 不久,食堂的负责人,了解了老人的情况后,立即决定让食堂免费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食堂的大师傅准备了温热的粥和一些清淡的小菜,每一餐都准时送到病房外。这对于已经数天只靠干粮充饥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久违的温暖。 每日用餐时,他总会略显拘谨地坐在病房外角落,慢慢地吃完这些食物,将每一口咽得格外细致,仿佛生怕浪费了这一片善意。 而李辉的朋友圈也引来了他一些医生朋友的关注。 大家默默地将爱心汇聚在一起,有人通过微信转来一笔小额的捐款,有人特地送来冬天御寒的衣物。李辉的同事们还将老人带到候诊室安排了休息处,每天为他清理衣物,确保他至少有一个温暖、舒适的休息环境。 看到这些源源不断的帮助,老人眼中的疲惫渐渐少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感激和一种缓慢的释然。他心里明白,这些帮助不仅是出于同情,更是一种人情的慰藉。他的身旁似乎多了许多朋友和伙伴,而他内心的压力也因此稍稍减轻。 李辉带着深深的责任感,时刻关注老人的状况。 医院一边为他的儿子积极治疗,一边也在悄悄为这个家庭做着力所能及的支持。医护人员们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个无声的约定,每个人尽自己的一份力,让老人和他的家庭在这段艰难时光里不至于孤立无援。 随着时间推移,老人的儿子在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康复。 病情好转的消息传到老人口中时,他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微微颤抖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尽管这笑容稍显疲惫,但却满是宽慰与感激。 几周后,老人的儿子出院了。 老人将所有善意铭记在心,返回家乡时,他在心里默默做出一个决定:他要向这些曾帮助过他的医生、护士、志愿者表达谢意。 不久之后,他从家乡再次赶到医院,带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满感激的话语,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孩子获救的庆幸、对医院团队的感恩。 ……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2023-10-26《老人通宵守在ICU外,医生不忍发了一条朋友圈,善意真的会从四面八方涌来!》)】
2023年9月,广州,一名医生在ICU病房区看到一名70岁左右老人一连3天,不分
周律鸣不评
2024-11-01 16:59:5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