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冷冻人已解冻,50年过去,真的能复活吗?人类历史上首位接受全身冷冻的“冰冻人”詹姆斯·贝德福教授,经历了整整五十年的沉睡,终于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解冻时刻。但在这重返生机的时刻,令人不禁要问:他真的能复活吗?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2021年6月11日关于“中国本土首例人体冷冻术:丈夫将患癌去世的妻子冷冻,现在怎样了”的报道) 长生不老,这玩意儿从古至今吊着多少人的胃口? 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仙药,炼丹术士们前赴后继在丹炉里玩命,说白了,都想活久点儿。 在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人类已能翱翔天际、深入海洋,然而掌握长生不老的秘诀却依然遥不可及。 一则震动世界的消息传来:史上首位人体冷冻者,詹姆斯·贝德福德,在经历了长达半世纪的冰封后,终于重见天日。 可惜,结局并不如人意——他的身体彻底失去了活力,脑部死亡无法逆转。贝德福德曾是美籍富豪,拥有无尽财富,但在55岁时被癌症宣判死刑。他并非盲目相信,而是在听过“冷冻技术能实现永生”后,精心研究。 六零年代,科学家罗伯特·爱廷格撰写《追求永生》一书,阐述了人体冷冻技术的理论,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初步成果。 这引起了包括贝德福德在内的诸多富豪的关注,他们认为,纵然家财万贯,生命一旦终结便一切成空。 贝德福德毅然决然成为首位尝试者,然而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所谓的人体冷冻不过是简单冻结,至于解冻和复活的问题则留待后人解决。 随着五十年时光流转,科技虽然不断前进,但贝德福德的生命却已然画上了句点,那场追求永生的梦想最终化为一场永别。 对人类来说,探索生命极限的脚步从未停止。近日,复旦大学传出喜讯,科研团队成功激活了冷藏18个月的人类大脑。尽管这仅是源自人类胚胎干细胞培养出的“大脑类器官”,却是一次显著的科技突破,这一成果荣登Cell期刊封面。 他们运用了一种名为“MEDY”的新型化学试剂,能够在解冻过程中保持细胞低死亡率,并促使大脑类器官继续生长。 此消息一经发布,那些怀揣“永生梦”的人们又开始激动起来。是否意味着“人体保鲜”的时代即将来临? 在医学界,对死亡的定义有三种:脑死亡、生物学死亡与临床死亡。 脑死亡是指大脑活动彻底停止,生物学死亡则是指身体所有细胞死亡,而临床死亡则指生命体征丧失,即便如此,细胞仍有活性。 因此,一些人提出设想:降低体温可放缓细胞代谢,若在临床死亡期间将人冷藏,未来复苏时或许能重获新生。此方案理论上看似简单易行,但实际操作难度远超生活常识,人体冷冻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难关。 在极低温的环境下,水分子会形成冰的结晶,这些结晶可能破坏细胞结构,导致不可逆的损害。更难以预料的是,细胞在经历冷冻之后再解冻,是否还能恢复原有的活力和功能。 复旦大学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聚焦于优化冷冻和解冻过程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尝试了多种化合物来冷冻大脑类器官,并发现其中“MEDY”化合物对大脑类器官的冷冻效果最为理想。 这种化合物能够使得大脑类器官在经过冷冻和解冻的过程后,损伤极小,仍可保持生长的能力。 研究团队更进一步,试验了持续时间更久的冷冻保存,最长达18个月,发现解冻后的大脑类器官依然生机勃勃。有人展望,此技术将来或许能拓展至整个人体乃至其他器官的保存。 想象一下,一旦患上不治之症,人们或许可以将自己冷冻起来,等到医疗技术进步后再行解冻治疗,岂不是人类医学的奇迹?宇航员甚至可以采取冷冻方式进行长途的太空旅行,一觉醒来便抵达了另一个星球。 当然,这些情景目前仍停留在科幻的范畴内。当年贝德福德的冷冻尝试,结果却以悲剧收场。 当时的程序主要包括注射抗凝血药物,快速降温,然后将血液替换为冷冻保护液二甲基亚砜,并最终存放于液氮罐中。 但最终因为解冻技术的不成熟和二甲基亚砜的毒性,贝德福德不仅被冷冻,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冷冻技术追求长生不老的热忱丝毫未减,不断有人追随这一极端的选择。 目前,全球大概有500位冷冻人,他们的身体被保存在包括美国人体冷冻研究所、阿尔科,俄罗斯的KrioRus以及中国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内的四个机构的液氮罐中。 这些机构各自讲述着一段段关于冷冻生命的传奇故事。 罗伯特·埃丁格,被尊称为“人体冷冻技术之父”,他与母亲及两任妻子均在自家研究所的液氮罐中等待未来。 阿尔科的客户名册上,有如已故中国女作家杜虹,她是《三体》的终审编辑,还有哲学大师李泽厚。 杜虹因胰腺癌去世,其大脑被冷冻,她的亲属抱着五十年后她能“重生”的希望。李泽厚则希望几百年后自己的大脑仍能保留中国文化的痕迹。 这些故事,听着让人唏嘘。
世界上第一个冷冻人已解冻,50年过去,真的能复活吗?人类历史上首位接受全身冷冻的
事友看过
2024-11-02 18:01: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