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半,重庆忠县洋渡码头的薄雾还未散尽,46岁的秦大益已站在锈迹斑驳的“渝忠客2180”驾驶舱内。汽笛声划破江面,一群背着竹篓、挑着扁担的老人佝偻着身子陆续登船,箩筐里新鲜的青菜还挂着露珠。这艘被当地人称为“背篓专线”的客轮,是长江忠县段最后的“水上公交”,更是300多名菜农维系生计的生命线。 每天早上,70岁的菜农张婆婆要背着40斤土豆,从海拔500米的山村徒步2小时到码头。像她这样的老人,船上还有几十位。坐船40小时到县城,车程虽快20分钟,但客车的狭窄空间装不下背篓活禽,12元的船票也比22元车票便宜一半——这是老人们用皱纹算清的“生存账”。 2016年沿江高速通车后,客轮从10艘锐减到仅剩“渝中客2180”。最艰难时,一趟船只有5名乘客,油费都凑不齐。2020年儿子考上大学,秦大益借遍亲友才凑齐1.3万元学费,借款名单写满整页纸。转机出现在2022年9月,儿子秦源泽随手拍的江景视频意外爆红。 没有滤镜的直播里,佝偻背菜的阿婆、雾气弥漫的峡江、秦大益背篓爬200级台阶的身影,让直播间涌进200万粉丝。网友刷礼物包下整船票、买光滞销菜,甚至众筹在西山码头租下带空调的休息站。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秦大益总用这首《凉州词》作直播背景乐。而在“渝忠客2180”上,四季吹拂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暖风。 清晨6点,船员抬着大蒸笼上船,免费发放肉包、稀饭,冬天再加姜汤;靠岸时,秦大益的挎包里永远帮其他大妈大爷们提着菜篮子,帮老人们一起卖菜;遇雨天滞销,直播间瞬间秒空300斤蔬菜,次日敬老院就收到带着泥土香的新鲜菜。 2024年5月7日,距码头百米的临时菜市正式投用,结束了老人们冒雨在石阶卖菜的历史。更暖心的是,海事部门特批独立航线,让老船避开主航道货轮,菜农们再不用心惊胆战。 如今每天近万人围观直播,有上海退休夫妇专程租房当志愿者,有大学生组团来拍纪录片。65岁的李大爷抹着泪说:“以前背菜跪着爬坡,现在下船就卖光,还能在空调房歇脚,这福气是秦船长和好心人给的!” 27年来,秦大益吃住在船上,女儿家长会一次没参加过,连火车都没坐过。被问及是否遗憾,他指着满舱老人笑:“他们等我开船的样子,就像爹妈盼儿回家。”有菜农偷偷往驾驶舱塞鸡蛋,被他坚决退回:“你们多卖点菜,就是给我发奖金了!” 同时也有网友看到新闻后,曾动情评价:“锈迹斑斑的客轮载不动GDP,却托起了中国最底层的烟火生计。”这条航线上,有跪地爬坡的辛酸,有背篓压弯的脊梁,更有200万人用点赞汇成的星河——它照亮了长江畔一群普通人的坚持,也温热了屏幕前你我的眼眶。[黑脸] (本文信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文明网、新华社、上游新闻,数据经交叉核实)
“求求你了,别跳!”重庆,一单亲妈妈酒后跳桥自杀,刚好被一过路女孩抓住!她祈求的
【29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