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李克农在小道上散步,忽然,一个戴着草帽的老农朝他扔来一个看似平常的纸团。李克农好奇地捡起那团纸,顿时脸色大变:“日本特务企图刺杀白总长,务请及时告知,以免大意!” (信息来源:文汇客户端2020.1.2李克农谍战南京:救了白崇禧,调查日本特务)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山河破碎,战火纷飞,国共两党放下昔日恩怨,携手共御外敌。 表面看起来很团结,但实际上问题不少,暗藏危机。 日寇狼子野心,图谋不断,暗箭难防,手段卑鄙至极。正值此风云激荡之际,一名平凡农夫,一顶草帽之下隐藏的机密,将几位身份悬殊、阵营各异的人物紧密相连,携手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日传奇。 此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名为谭瑞义的老农。 昔日,他亦曾是满腔热血的红军士卒,为民族独立,为信念理想,曾毅然投身革命浪潮。 战争残酷无情,一场恶战令他重伤累累,迫于无奈退出战阵,隐名埋姓,于偏远乡间过起了安宁的日子。虽然远离战事,但昔日的职责未曾忘却,仍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前程与民族的命运。 抗日战争时期,白崇禧身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在东南华北地带抗战卓著,成为日方痛恨之对象,视同心腹大患。 日本人深信,除去白崇禧将重创中国抗战势力,可动摇军心与民心。 因而,一项暗杀白崇禧的险恶计划,在暗无天日中悄然酝酿。机缘巧合之下,谭瑞义在某小酒馆听得几名日本人低语,尽管日语晦涩难懂,但其中提及白崇禧姓名及满含杀气之词。 凭着丰富的战斗经历,他敏锐地感知这群人来意不善,可能对白崇禧构成威胁。 一种无法言喻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明白自己不得不有所行动。 但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夫,如何才能将此紧急消息送至白崇禧耳中呢?深思熟虑后,他想到了一位关键人物——共产党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李克农。谭瑞义曾耳闻李克农之名,知其为智谋过人、深思熟虑的共产党干部。 在国共合作的当下,他坚信李克农能做出正确判断。于是,谭瑞义探听得李克农行踪,在其必经之路守候。 为不引人注目,他伪装成闲庭信步之态。就在李克农座车驶来之际,谭瑞义抓住时机,将包裹着紧要信息的纸团投掷至李克农脚边。 在一个密谋的漩涡中,李克农摊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的字句让他瞬间紧张起来:“白崇禧将成为日本间谍的暗杀目标。” 纸条的神秘来历,虽无从查证,但李克农对白崇禧的地位和作用深感关切,不容一点疏忽。他心中明白,此刻必须将无风起浪当作实情来对待。 时不我待,如何将此消息迅速送达白崇禧那里呢?想起同乡谢和赓,白崇禧身边的亲信,李克农觉得通过他传递消息最为稳妥。 谢和赓身为李克农向周总理推荐的地下工作者,智勇双全,颇得白崇禧的器重。于是,李克农迅速指示下属与谢和赓接头,并转达了紧迫的情况。 谢和赓一得知消息,立刻向白崇禧作了汇报。白崇禧闻言,心中大惊,立刻调派了更多警卫,并采取了不断更换住所以求自保的策略,警惕着可能的危险。 某日,白崇禧回到了他在清凉山的住所。未曾料到,日本间谍已在那里布下天罗地网,伺机待发。间谍们越墙而入,与住所的警卫展开了一番激烈的枪战。 住所的安保措施异常严密,日本间谍的阴谋未能得逞,只得仓皇逃脱。这场惊心动魄的暗杀尝试,由于谭瑞义的警觉提示、李克农的果敢决策、谢和赓的秘密传达以及白崇禧的周密预防,最终得以幸免于难。 白崇禧侥幸逃生,中国的抗战事业也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事后,白崇禧对救命恩人谭瑞义感激不尽,欲给予他丰厚的报答,却遭到了谭瑞义的婉拒。 谭瑞义表示:“我所为者,皆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为了共同的抗日事业,不图任何回报。”谭瑞义最终选择留在白崇禧的住所,成为一名不起眼的守门人。 谭瑞义的壮举,是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 他们无高贵的出身,无惊世的壮志,却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默默地贡献着一切。 他们就像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支撑着中国抗战的伟大机器,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历史背景。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放下成见,携手抗敌,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壮丽篇章。 虽然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摩擦和分歧,但为了共同的目标,为了民族大义,双方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像谭瑞义这样的老百姓,像李克农这样的共产党人,像白崇禧这样的国民党将领,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抗战历史的丰富画卷。
1937年,李克农在小道上散步,忽然,一个戴着草帽的老农朝他扔来一个看似平常的纸
事友看过
2024-11-04 16:25:32
0
阅读: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