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姐弟俩一直有矛盾,后来姐姐定居国外,两人基本不来往,父亲去世后,姐姐说回不来,弟弟一人为父立碑、下葬。之后,姐姐回来发现墓碑上没刻自己名字,不禁大怒,怪弟弟就是故意的,弟弟:你都换了国籍,不能按我们传统刻名了,你又没披麻戴孝送父亲。姐姐一气之下将弟弟告上法庭,要求刻上名字,并赔偿精神损失费,法院判了。 (案例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案件尘埃落定的背后,却揭开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家庭故事,赵景军收到法院判决书时,不禁陷入沉思,作为这起纠纷的被告他怎么也没想到,姐姐赵静佳会为了一个墓碑上的名字将他告上法庭。 五年前的那个深夜父亲因病离世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只有赵景军一人守在病床前,握着父亲渐渐冰冷的手,而身在国外的姐姐只是通过视频说了句"节哀"就匆匆挂断。 从父亲查出肺癌晚期开始,赵景军就独自承担起了照顾的重担,每天凌晨五点起床给父亲熬中药,喂药,换洗,下班后再赶到医院陪护,经常是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 那段时间他瘦了足足二十斤,"我不怪姐姐不能回来照顾父亲,但处理后事、选墓地、立碑这些事,她连个电话都没打过来问问,现在倒要因为墓碑上没有她的名字把我告上法庭"赵景军无奈地摇摇头。 事实上姐弟之间的嫌隙由来已久,在当地传统观念中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赵静佳从小就感受到家族对她这个长女的淡漠,弟弟出生后父母的关注点全都转移到了这个独子身上。 或许正是童年的失宠经历让赵静佳对这个家充满了怨气,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出国发展,并最终加入了外籍,此后与家里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即便是父亲患病期间她也只是象征性地提出接父亲去国外治疗,但很快又以种种理由将人送回。 法律专家指出这起案件反映了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的碰撞,根据《民法典》第990条规定,人格权包括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权益,作为子女对父母进行祭奠、追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张律师认为:"虽然姐姐已入外籍,但这并不影响她作为女儿对父亲进行祭奠的权利,弟弟单方面决定墓碑上只刻自己一家人的名字,在法理上确实存在瑕疵。" 同时另一位资深律师李某指出:"但赵静佳要求精神损失赔偿的主张明显缺乏法律依据,墓碑刻字问题属于民事纠纷范畴不宜过度司法化。" 最终法院驳回了赵静佳要求弟弟赔偿精神损失费的诉求,但支持了在墓碑上加刻她和丈夫名字的请求,值得一提的是法院还特别强调双方需共同承担刻字费用。 这起案件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都已经入了外籍,还在乎墓碑上有没有名字?"也有人说:"无论国籍如何改变,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割不断的"更多的人则感慨:"生前尽孝比什么都重要,死后的形式意义不大。" 类似的家庭纠纷并非个案,据统计近年来因继承、祭祀等引发的涉外家事案件呈上升趋势,许多案件都反映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法律规范之间的张力。 上海市某法院民一庭庭长表示:"随着跨国移民日益普遍,类似纠纷可能会越来越多。司法实践中,既要尊重传统习俗,也要与时俱进,在法理情理之间找到平衡点。" 专家建议对于有移民家庭成员的家庭,应提前就财产分配、赡养责任等达成书面约定,同时也呼吁海外游子不要因为身份的改变而忽视了家庭责任。 生死离别面前亲情最为珍贵,但在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冰冷的法律文书取代了血脉亲情,墓碑上的名字终究会被刻上,但被割裂的亲情又该如何弥合? 也许这才是整个事件最令人深思的地方,对天下所有子女来说尽孝不在乎形式,而在于生前的陪伴与付出。
上海,姐弟俩一直有矛盾,后来姐姐定居国外,两人基本不来往,父亲去世后,姐姐说回不
粉墨叔叔登场
2024-11-09 13:31:58
0
阅读:166
自由人
那是不是可以起诉她给不在了父亲了医药费,丧葬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