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两个班的八路军和上千日军激战时,枪栓忽然拉不动了,急需擦枪油却找不到,急的战士想抓只鸡来熬鸡油,此时敌人忽然冲锋。 在寒冷夜晚的战场上,枪栓被冻住,当八路军战士们面对成百上千的日军,一道命令声传来:“开火!”可他们猛拉枪栓,却发现枪根本拉不动。 此时此刻,战士们该怎么办?他们的眼前,只有敌人越来越近的黑压压人潮和急需擦枪油的步枪…… 1940年初夏的一个夜晚,在山西雁门关外的偏僻山村中,八路军第120师独立支队的两个班驻扎在此。日军集结了数千兵力,对晋西北根据地展开了严酷“扫荡”。 这支部队负责建立根据地,然而敌人密布的岗哨和四周潜伏的身影,让队长林勇清晰地意识到,日军即将发动进攻。八路军战士们知道,敌人可能有上千人,而自己却只有几十名战士。 撤退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一边派人守住村口,一边组织村里的百姓转移至安全处,死守村庄,尽可能拖住敌人,为大部队争取撤离时间。 午夜时分,寒气渐浓,敌人果然开始行动了。几百名日军悄悄接近,村子周围的黑影迅速聚拢。“来了!”林勇低语。 随着一声令下,村口的战士们用土墙、石碾作掩护,朝着冲过来的敌人猛烈开火。敌人猝不及防,被阻在村外,伤亡惨重,一时无法推进。 这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九年前的“九一八”事变。 当年东北军第7旅在北大营惨遭日军突袭,尽管有勇士王铁汉不顾“不准抵抗”命令,打响抗日第一枪,但因上级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惨重失败。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山河被侵占,反抗却从未消停。抗日义勇军、各地民兵和八路军接力反击,如今,这片土地上的战士们依旧坚守着。 敌人逐步逼近。村里枪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战斗持续到半夜,敌人数次试图突入,却被八路军的顽强抵抗击退。 时值深夜,双方短暂停火。就在这时,林勇猛然发现手中的枪栓拉不开了。是寒气让枪栓冻结!其他战士的步枪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枪栓拉不动意味着什么?对于身处生死战场的他们,枪栓失灵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林勇急得额头冒汗,心中急速闪过各种办法。 可山中既无擦枪油,也找不到其他润滑油。忽然,班副王海明灵机一动:“李大爷家里有几只鸡,熬些鸡油来润枪或许能解决问题!” 几名战士点头,正准备出发,突然,敌人的冲锋号再次响起。日军借着夜色涌入村口,枪炮声和刺耳的叫喊声逼近村中。 林勇立即命令全员撤回防线,摆开架势,准备迎战。王海明咬牙拉动卡住的枪栓,开火对准敌人,尽管不流畅,但在关键时刻,他们依然奋力作战。 战斗惨烈,每一个人都在顽强地坚持,几乎是靠意志与敌人对抗。子弹横飞中,战士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他们绝不能重蹈“九一八”之夜北大营的覆辙。 他们都听说过当年沈阳警察局长黄显声率领警宪部队,凭借简单装备与日本关东军鏖战三天三夜的故事。即使警宪力量薄弱,也没退后一步。 这股精神支撑着战士们继续战斗,他们轮番上阵,拉不开枪栓就拼力拉几次,不行的索性用刺刀拼杀。敌人的步伐被生生压制在村外,前仆后继,但就是无法冲进村内。 就在双方僵持时,林勇观察到日军的指挥官不断高喊命令指挥队伍,他知道这是个突破口。于是,他和王海明果断决定冒险突击敌指挥所,以动摇敌军士气。 林勇咬牙拉开枪栓,端起步枪,瞄准敌指挥官,扣动扳机,子弹准确穿透目标,指挥官应声倒地。日军见指挥官被击毙,士气一挫,阵脚大乱,撤退的号令迅速响起。 借此机会,八路军战士一鼓作气,继续抵抗,最终成功阻挡住了敌人突袭。 这一战,他们虽然缺乏武器和资源,但凭借着抗日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斗志,用智慧和勇气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战斗,让战士们深刻明白,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意志的对抗。
抗战时,两个班的八路军和上千日军激战时,枪栓忽然拉不动了,急需擦枪油却找不到,急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11 14:55: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