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立新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她三年,自己一颗青菜都舍不得吃,却给徐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11 16:47:16

1987年,杨立新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她三年,自己一颗青菜都舍不得吃,却给徐帆买巧克力和营养品 1987年,北京。那个时候,北京的冬天很冷,杨立新和妻子在并不宽裕的生活中,张罗着一件“特别的事”——接待从武汉来求学的徐帆。 他们在自己吃不上一颗青菜的日子里,还要想着为徐帆备上巧克力和营养品,怕她营养跟不上。这份温暖的情谊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当年,杨立新与徐帆在武汉演戏时结识。那个年代的话剧圈子不大,彼此成了朋友。徐帆父母也总是热情款待杨立新,逢年过节,甚至日常,都会招呼他来家吃顿便饭。 可以说,在武汉的时光,杨立新感受到了这家人的温情。而他也记住了这份“人情债”。 几年后,当徐帆向往北京发展,杨立新在第一时间向她推荐了北京的中戏和人艺联合办的表演班,并主动鼓励她报考。 这一举动,为徐帆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折,也为她在北京的北漂生活埋下了温暖的伏笔。正是在杨立新的帮助下,徐帆顺利进入北京人艺,并踏上了求学之路。 然而,来到北京的徐帆对生活的不适应远超想象。那时的她,在北京没什么朋友,更没有积蓄。于是,杨立新和妻子便决定将家里的门打开,把她当成自家人一样照顾。 对杨立新夫妻来说,这不只是朋友间的礼尚往来,更是一份长久积累的信任和真情。他们把她当成了“亲妹妹”来照顾。 彼时的杨立新和妻子并不富裕。家里有一个年幼的孩子,夫妻俩攒钱都紧着给孩子买钢琴,平时为了省钱,连蔬菜都舍不得买。可即便如此,徐帆每次来他们家,总能吃到好饭好菜。 杨立新夫妻还会为她特意准备一些补品——巧克力、红糖,只为了改善她因为贫血而消瘦的体质。三年的时间里,徐帆几乎成了他们家的一份子。用“养”这个字眼来形容,并不为过。 徐帆在杨立新家的生活,一度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对她而言,北京的北漂生活并不孤单,这份来自杨立新一家的关爱,犹如一盏灯火,照亮了她的求学岁月。也正是这份温情,让她在北京的寒冬中得以温暖过冬,度过那段艰苦的学习时光。 后来,徐帆成名了,她并没有忘记杨立新的帮助。这份知恩图报的品质,成为她与杨立新关系中的纽带。在徐帆的眼中,杨立新不仅是朋友,更是恩人和亲人。 而杨立新则始终淡然地对她说:“都是小事,我是真把你当亲妹子。”一句简简单单的“亲妹子”,包含了他对这份友情的深厚感情,恰似知己般温暖,跨越了世俗的得失。 杨立新从不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边,而是在行动上默默付出。即便后来传出杨立新在生活上并不宽裕的消息,徐帆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当年无意间给杨立新一家带来的负担。 对此,她既愧疚又感动。这份深情厚谊,也在她之后的演艺生涯中不断发酵。成名后的徐帆,回报了杨立新一家。 她一直将杨立新视作亲人,在杨立新儿子杨玏进入演艺圈时,她更是主动帮扶,让杨玏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杨立新一生低调,不求回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事业上,他始终保持朴实本分的初心。他在北京人艺深耕多年,始终坚持着“从艺先做人”的信念。 他认为演员应以德为先,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好演员。北京人艺是他的“家”,是他一生的归宿,这里见证了他无数个奋斗的岁月,也见证了他坚守艺术、敬畏舞台的赤诚。 杨立新也从未在意名气和利益。即便成名后,他仍然默默坚守话剧舞台。比如他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为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配音时,因电影在国际影展上要求使用演员原声,最终没有署上他的名字。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因为在他看来,“戏比天大”,只要作品好,自己站在幕后也毫无遗憾。 他的这种低调和朴实,甚至让一些谣言流传。有人曾造谣杨立新婚姻不和,甚至传出他再婚的消息。 面对这些谣言,杨立新并未急于辩解。他只是淡然一笑,后来用一句话回应了这些不实之言:“我这一生只有一位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单位,一辈子演戏。”简单而有力的话语,不仅澄清了谣言,更展现了他对家庭的忠诚和对生活的满足。 对他而言,家庭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港湾。妻子和儿子是他的骄傲,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对于儿子杨玏,他从不要求他在演艺圈“平步青云”,而是鼓励他踏实前行。 在杨立新的熏陶下,杨玏秉承着父亲的艺术追求,逐渐在演艺圈中站稳脚跟,成为一位备受观众认可的青年演员。 回顾杨立新与徐帆的这段友情,我们会发现,真情从未因时间而褪色。北京这个城市,既见证了杨立新为人艺奉献的半生时光,也记载了他对亲情和友情的深厚感情。他对人艺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使他成为娱乐圈中少有的“清流”。 杨立新与徐帆的这段往事,不仅是两人友情的见证,更为娱乐圈树立了一个温暖的典范。

0 阅读:4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