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说法讲底层互害的戾气有文脉传统,并以窦娥死前三桩誓愿中“大旱三年”害天下百姓

扭曲的马曼波 2024-11-20 12:35:29

看到说法讲底层互害的戾气有文脉传统,并以窦娥死前三桩誓愿中“大旱三年”害天下百姓为例子,我觉得不够准确。看关汉卿作品可以发现他几乎可说是古典戏剧大家里最关照底层也最讲底层互助的。在他的故事里,寡妇寻爱《望江亭》,倡家智取、反抗霸道客人《救风尘》《金线池》,婢女努力博取幸福《调风月》,贫苦者并不因为身在底层而怨气满溢,反而生机勃勃,爱己助人。关作为作者在“时代局限”中已经为他的人物——底层妇女最大程度的寻找获得幸福的可能性。

那么《窦娥冤》的不同在哪里?我以为应该注意到一件事——窦娥悲剧从何处而起,不是张驴儿欲对窦娥行奸、继而妄图毒杀窦娥婆婆诬陷之——要问窦娥为什么进入蔡家?归根结底是童年时被她父亲窦天章出卖为童养媳,以女儿未来换得川资赶考,此后恶霸陷害、昏官屈打成招,不过是水往低处走,顺理成章罢了。

所以窦娥悲惨命运的原点是:窦天章要博功名,鬻女时他不做他想。可以看看那段戏,在科场即将开考的诱惑境况面前,窦天章只在售卖合同的框架内尽力要求蔡婆善待、女儿听话,却似乎完全没有想过放弃卖女儿这一选择。或许走投无路,但难掩其内里的冷酷。

再所以关汉卿的时代局限,或者换个说法,他没有想到解法的核心是什么?是背负污名行将死去的窦娥回忆短暂的青春,她会回到原点,原点是她的父亲谋求光明的前途就可以把亲生女当做鸡鸭猪狗去交易,她最初痛的恨的是“爹爹,你直下的撇了孩儿我去也!”

楚州的流氓是恶的,楚州的官老爷是恶的,但如果幼女窦娥的命运曾展开另一种可能:窦天章选择和女儿相依为命,而不是卖掉她,窦天章大概不会得到富贵,窦娥可能依旧颠沛流离乃至饿毙街头,但她的生命会离至亲的绝情远一些,更远一些。

一个人在即将受冤惨死时想起至亲的背叛,她向天下复仇或许不为过。

窦娥和关汉卿的困境不是阶层,不是男女,是父亲,从天地君亲师到家国同构这套密合的完整配置。且尤为惊悚的是已成显贵的窦天章回到楚州,窦娥冤魂向他求助时,作者无意识书写的心理控制达到了巅峰——要我说这才是极致的PUA,让窦娥陷入绝境的始作俑者窦天章,现在却是唯一能为她正名的——况且这是她肉身的亲生父亲,他只要回来,孩子就爱他,可他需要成就自己,就出卖孩子。无非衣锦还乡时,堂而皇之的演出一番招魂,曾经的冷酷就像是没存在过。父亲走向权力欲望时没有别的路,孩子窦娥复仇时就没有别的路。其实很惨烈,很恐怖,一个古典的中国人,是没有能力独自从中脱身的。

0 阅读:1
扭曲的马曼波

扭曲的马曼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