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的耳朵给我割下来!"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俘后,朱棣命人把他的鼻子耳朵割下来煮熟强行逼他吃掉,惨遭折磨之后,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 永乐元年(1403年)初春,南京皇宫大殿内,朱棣正在召开朝会。突然,一阵骚动传来,几个侍卫押着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走了进来。朱棣定睛一看,不禁冷笑:"哟,这不是咱们的铁大人吗?" 这个蓬头垢面的男子正是曾经的兵部尚书铁铉。他被押到殿前,却依然挺直腰板,目光如炬地盯着朱棣。朱棣见状,怒火中烧:"大胆铁铉,见到朕为何不跪?" 铁铉冷笑一声:"我铁铉只跪天地君亲师,你朱棣何德何能让我下跪?"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朱棣。他一拍龙椅扶手,怒吼道:"来人,把他的耳朵给我割下来!" 就这样,铁铉的悲惨遭遇开始了。朱棣不仅命人割下他的耳鼻,还逼他吃下去。即便如此,铁铉仍然不屈不挠,大骂朱棣"大逆不道"。最后,朱棣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甚至将其尸骨扔进滚烫的油锅中烹炸。 这一幕震惊了在场的所有大臣。有人暗自叹息,有人战战兢兢。朱棣环视四周,冷冷地说:"诸位大臣,你们要引以为戒。忠于朝廷是好事,但若是愚忠,下场就会和铁铉一样。" 然而,铁铉的故事并非从这里开始。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三年前的济南城。 建文二年(1400年)六月,济南城内一片肃杀之气。城头上,一位身穿戎装的文官正在指挥士兵布防。这位文官就是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 当时,朱棣起兵造反,朝廷大军节节败退。眼看济南就要落入朱棣之手,铁铉却挺身而出,与都指挥使盛庸一起组织防守。他们收集残兵败将,修复城防,鼓舞士气。 朱棣率领大军来到济南城下,本以为轻而易举就能拿下,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连续进攻多日,济南城岿然不动。朱棣大怒,决定用水淹济南城。 铁铉得知消息后,想出了一个险招。他派人向朱棣传话,说愿意投降,只要朱棣单骑入城受降。朱棣听后大喜,立即带着几个亲信来到城门口。 就在朱棣即将进城的瞬间,铁铉下令放下铁闸。铁闸砸中了朱棣坐骑的头部,朱棣险些丧命。这一计谋虽然没能杀死朱棣,但也迫使他暂时退兵。 朱棣退兵后,铁铉乘胜追击,收复了多座失地。这一系列操作,让铁铉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战神"的形象。然而,这也埋下了他与朱棣之间的深仇大恨。 两年后,朱棣攻破南京,登基称帝。他第一时间就派兵攻打济南,誓要把铁铉碎尸万段。面对大军压境,铁铉依然坚持抵抗,直到城破被擒。 铁铉的遭遇在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有网友评论说:"铁铉虽死犹荣,朱棣虽胜犹辱。"也有人认为:"在那个时代,铁铉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放在现在,这种愚忠行为值得商榷。" 历史学家王教授则指出:"铁铉的故事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在政治角力中,失败者往往付出惨重代价。但同时,铁铉的精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令人意外的是,朱棣在后来的岁月里,多次在臣子面前赞扬铁铉的忠义。这或许是因为他终于意识到,一个帝王需要的不仅是听话的奴才,更需要敢于直言的忠臣。 到了明神宗时期,朝廷甚至为铁铉修建了"铁公祠",以彰显他的忠烈之风。时至今日,这座祠堂仍矗立在济南大明湖畔,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圣地。 铁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有人说,在当今社会,铁铉式的忠诚已经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像铁铉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保持道德底线。 无论如何,铁铉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在面对不公时,我们是选择明哲保身,还是坚持原则?在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抉择?这些问题,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把他的耳朵给我割下来!"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俘后,朱棣命人把他的
震旭聊历史
2024-11-20 22:04: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