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本质-回应虚无主义的挑战 自19世纪黑格尔哲学之后,古典形而上学终结

嘉赐谈旅游 2024-11-20 22:12:07

形而上学的本质-回应虚无主义的挑战 自19世纪黑格尔哲学之后,古典形而上学终结了,而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形而上学已经失去了在传统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在这个时代形而上学难有立足之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有“形而上学情怀”。 形而上学已经终结,寻求它的替代物有什么意义?自有哲学以来直到19世纪黑格尔哲学为止,2500年来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世界提供无限永恒的基础和根据。 通常我们很难给“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找到一个恰当的答案,不过却可以从“哲学家们究竟想要干什么”这个问题一窥堂奥:哲学家的工作就是精心构造一个完美的本质世界,为我们面前的现象界奠定基础。 所以,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问题乃是自巴门尼德,尤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哲学家们关心的核心问题。 然而,这种情况在19世纪以后发生了变化,近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立场和自然科学之实证主义的发展,两者殊途同归,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果,导致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无论是从可知的角度还是从可经验的角度来看,我们面前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那个作为超感性世界的本质世界是不存在的。 通常我们把形而上学称作“柏拉图主义”或“理性主义”,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本质主义”,而现当代西方哲学中虽然也还有本质主义,但是反本质主义影响似乎更为广泛,像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就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反本质主义的结论。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否定了本质主义,那就等于否定了2500年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核心,也就是说,宣告了哲学家们工作的失败。但是,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对于传统哲学来说,本质主义是基础,而对于现代哲学来说,本质主义所源出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你可以换个方式回答,但却不能不了了之,因为这个问题与终极关怀的问题密切相关。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个时期是各大主要文明相继构建起影响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时期,包括希腊的哲学、中国的先秦诸子、印度的奥义书和佛陀、伊朗的索罗亚斯德和巴勒斯坦的犹太先知,其中哲学是希腊人的创造。 这个时期的出现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源于虚无主义的威胁,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就是: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寻根本性的问题。 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 在某种意义上说,轴心时代的文明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抵御虚无主义的“盾牌”,哲学乃至形而上学即是如此。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世界,所有的东西生灭变化,转瞬即逝。 倘若世界就是如此,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 我们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意义? 所以哲学家们在寻求无限永恒的东西为相对有限的东西提供基础和根据,亦即以一个超感性的完美的本质世界来解释和说明这个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不完美的现象界。 就此而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归根结底是为了回应虚无主义的挑战。现在,形而上学终结了,本质主义受到了质疑,这些如果是合理的,我们当然可以接受,但是形而上学所面对的问题却不能因此而弃之不顾,否则我们将重新面临虚无主义的威胁。你可以不要形而上学,你也可以不接受本质主义,然而你不能只破而不立,我们必须另寻出路。

0 阅读:0
嘉赐谈旅游

嘉赐谈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