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与工资挂钩合理吗?如果要说职称和工资挂钩合不合适,从职称制度初衷来说,是一个合理的制度。毕竟职称是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体现,能力高职称高工资也高,这是没什么可以质疑的。 但是,凡事只要和经济利益挂上了钩,就很大概率会出现变质走样的问题。目前的职称,一般只在国有的企事业单位内实行。民企一般更看重的是学历和能力,职不职称的通常没人看。所以职称一般只在国内所有的事业编制单位有效,比如医院、学校、科研机构和所有的行政主管部门下辖的事业单位。医院和科研机构还能好一些,因为这样的单位还是要看实际能力的,但也有少数人职称和能力不相配。比如如果你到医院挂号,一看职称很高,可是如果医院有认识的亲朋好友很可能会告诉你这个专家的号你没必要挂了,挂了也是白挂。这类专家就是白给的。还有一些医生本来各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出众的,可是由于初始学历的限制,失去了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这样的医生不在少数,能说职称与工资挂钩对这样的医生公平吗? 现在最大的弊端出现在各个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辖的事业单位内。这里的职称水分太大了,从而催生的职称腐败问题也最严重。比如说某个行业的高级职称申报,除了要求论文外,还需要市级三等以上省级三等以上的科研成果。论文不会写好办,有的是国家级刊物,只要你花钱了都可以发表。自己能写的拿个版面费,自己不能写的,直接拿钱就行了,出版社全部代你处理完毕,然后刊物邮给你,评职称时肯定好用。最难的是科研成果或者说获奖项目。有能力的找同学找朋友,哪个单位申报成果时给你挂个名,可能要掏一点钱,多少看给你交际能力。如果这样还不行怎么办,还有最后一个办法,省级行政主管部门一般会有本行业的学会,他们会发一些行业学会内的科研成果证书,别管这个学会是什么级别,评正高副高好用就行。这个一般情况下花费比较大,而且还要看你的能力,能不能找到本省本行业的朋友什么的帮你带个名,找不到话同样是有钱也办不成。所有这些全准备齐了,如果能和评委会拉上关系,那么当年可以过。如果不能,每年固定比例的淘汰率就是给你准备的。 那么问题来了,通过这样的形式取得的职称实操能力又如何呢?很可能很多取得专业正高副高职称的人,对本专业一无所知,从未接触过实践,所有的专业知识仅限于学校学习的那点东西,也不知离开学校后又还给老师多少了,这样的职称和工资挂钩又算得上合适吗?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内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仅仅是和工资挂钩,这类人危害还不是很大,仅仅是个不公平的问题而已。真正危害严重的是,这些人往往还在各种专家名单库之内,也就是说他们是可以为政府各项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一个比白丁没强到哪里去的专家提供的技术支持,政府如果采纳了,又怎能不闹笑话? 所以说职称和工资挂钩合不合适,没法一句话定论。如果强要为合不合适加个前置条件的话,那就是具备符合职称要求的真实学历与工作能力、实际贡献的职称与工资挂钩才是合适的。
职称与工资挂钩合理吗?如果要说职称和工资挂钩合不合适,从职称制度初衷来说,是一个
蒋钦与趣事
2024-11-23 22:28: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