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寡居30多年也不回唐朝?是她自己不愿回吗?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文成公主肩负和亲重任,远嫁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唐朝为她准备的嫁妆极为丰厚,包括5500名技艺精湛的工匠、5500种牲畜、3800类植物种子,以及一尊珍贵的12岁释迦牟尼佛像等。 历经长途跋涉,文成公主一行终于抵达吐蕃。松赞干布早已亲自率领禁卫军远道相迎,两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文成公主对吐蕃的“赭面”习俗表示不满,松赞干布随即下令废止,并改穿丝绸衣服,以更贴近中原人的习惯。 为了表达对文成公主的深厚爱意,松赞干布特意为她建造了宏伟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带来的工匠和植物种子极大地改善了吐蕃人民的生活,推动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那尊12岁的释迦牟尼佛像至今仍供奉在大昭寺,对吐蕃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成公主的到来,使得吐蕃风气焕然一新,有诗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她因此被藏民尊为神圣的绿度母菩萨。此后,吐蕃与大唐的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期。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归来时,松赞干布赠送了一只高达七尺的金鹅以示庆贺;而当大唐名将王玄策征伐天竺被困时,松赞干布也毫不犹豫地派出了吐蕃精兵助其解围。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松赞干布悲痛万分,遣使献上金银珠宝十五种前去祭昭陵,并向新继位的唐高宗表示忠诚。但不幸的是,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年仅三十四岁的松赞干布因病去世,此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仅九年。从此,她开始了长达三十一年的寡居生活。 按照吐蕃风俗,松赞干布死后,有大臣要求文成公主殉葬,好在唐朝的威名让文成公主得以幸免,但她的处境却变得微妙起来。唐高宗李治虽下诏接她回长安,但她却毅然选择了留在吐蕃。 文成公主之所以拒绝回长安,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对吐蕃和松赞干布有着深厚的感情,将吐蕃视为第二故乡;二是担心回到长安后身份尴尬,不如在吐蕃继续尊贵;三是深知自己肩负着维系大唐和吐蕃友好关系的重任。因此,她选择了继续留在吐蕃,为两国的和平共处呕心沥血。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感染天花病逝于吐蕃。吐蕃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葬在松赞干布墓旁,唐高宗也遣使前往吊祭。
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寡居30多年也不回唐朝?是她自己不愿回吗? 贞观十
趣史談过去
2024-11-28 16:52:36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