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2岁的游本昌因《济公》大火,邀约不断,可他却推掉所有演出皈依佛门,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29 14:22:36

1985年,52岁的游本昌因《济公》大火,邀约不断,可他却推掉所有演出皈依佛门,只因拍戏时发生3件“怪事”。 1985年,一部短短12集的电视剧《济公》掀起了全国观众的热潮。这位破衣破帽、手摇蒲扇、步态颠狂的“济公活佛”,用其智慧和诙谐的言行感动了无数人,而这背后的扮演者游本昌也因此走上了演艺生涯的巅峰。 观众为他的精彩演绎喝彩,媒体争相报道,导演们则带着剧本和丰厚的报酬蜂拥而至。然而,就在人们期待这位“济公”带来更多经典作品时,游本昌却选择了让人意想不到的道路。 他推掉了所有的邀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这背后的原因,与拍摄时发生的三件“怪事”以及他一生与佛门的不解缘分密切相关。 游本昌并非一位天生的幸运儿。在出演《济公》之前,他已在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近30年,扮演过79个角色,几乎全是没有台词或戏份极少的配角。 他的外形并不出众,甚至连他自己都自嘲“既不帅也不怪”,所以总是被安排出演边缘小角色。然而,即使在如此平凡的位置上,他始终秉持对表演的热爱与执着。 为了饰演一场只有十几秒出场时间的农奴,他翻阅了19个不同版本的《大雷雨》剧本,只为寻找最贴近现实的表现方式。 他从不将配角视为鸡肋,而是尽力赋予这些小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正是这种扎实的积累,让他在52岁时,终于等来了人生中第一个主角——济公。 在接到《济公》剧组的邀请时,游本昌已经凭借哑剧《淋浴》在1984年的央视春晚上初露锋芒,尽管这次登台没有让他一举成名,但却为他赢得了导演张戈的青睐。 当时,张戈正在为选角而苦恼,济公这一形象需要有一定的市井气息和独特的幽默感,普通的演员很难驾驭。看到游本昌的表演后,张戈当即决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济公”。 游本昌也深知这次机会的来之不易,他深入挖掘济公的民间故事,研究济公的心理与行为,并创造了独特的“济公步态”,使这一角色真正活了起来。 拍摄过程中,他的敬业精神更是令人钦佩。炎炎夏日,他吃着已经发臭的道具肉,却能表演得津津有味;拍摄挨打的场景时,他要求对手真打,哪怕几天下不了床,也要呈现出真实的效果。 然而,正是在拍摄期间发生的三件“怪事”,让游本昌对济公的信仰和佛门的精神产生了更深的感悟,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第一件事是在一场斗法戏的拍摄中,当时需要刮起大风,但当天却是晴空万里,无风可起。全剧组一筹莫展时,游本昌随口念叨了一句:“现在要是能刮风就好了。” 话音刚落,一阵狂风突然袭来,不仅满足了剧情需要,还持续到拍摄结束才停下。第二件事是在需要拍摄雨景时,同样是在毫无下雨迹象的情况下,剧组决定更改剧本,但游本昌却劝大家再等等。 片刻后,天空骤然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及时而至,让拍摄顺利完成。第三件事是济公吸引蝴蝶的戏份,剧组原本希望用自然效果拍摄,却不抱太大希望。 谁知,一只蝴蝶在开拍时恰巧飞到游本昌身边,并落在他的扇子上,与剧情完美契合。这些经历让整个剧组感到惊讶,而游本昌则深受震撼,认为这是冥冥中的某种安排。 《济公》播出后,取得了空前成功,收视率创下纪录,甚至有人传言,播出期间连犯罪率都显著下降。游本昌的表演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不少海外华侨也因此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游本昌却在名利面前表现出少见的冷静。他认为,艺术不仅是表演,更是对心灵的净化和对信仰的传播。就在事业巅峰期,他做出了惊人的选择:推掉所有邀约,皈依佛门。 这一选择并非冲动,而是多年佛教信仰的沉淀使然。游本昌早在6岁时因身体虚弱被送往上海法藏寺生活,9年的寺庙时光让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奠定了他日后生活的价值观。 《济公》的拍摄让他重新接触佛教文化,而妻子患癌的消息则让他更加坚定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他放弃演艺事业,全身心照料妻子,同时开始潜心研究佛教智慧。四年后,妻子病情奇迹般好转,而游本昌也完成了自我精神的升华。 即便在隐退期间,游本昌从未放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利用商演赚取的积蓄,投入到诸如《了凡》这样富含哲理的作品中,希望以艺术传递传统文化与佛教智慧。 尽管这些作品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但他认为,只要能够影响哪怕一个人,就已经值得。晚年,他更是投入到话剧《弘一大师:最后的胜利》的创作中。 为贴近角色,他剃度出家,卖掉房产筹资拍摄,并亲自参与所有细节工作。最终,这部话剧从亏损到盈利,再到国际巡演,成为他艺术生涯的又一高峰。 如今的游本昌,虽已年逾九十,却仍以一颗赤诚之心坚持创作。回顾他的一生,既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是对佛教信仰的深刻实践。从演绎济公到皈依佛门,他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大善大美”,何为“艺以化人”。他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更多人追寻人生的真谛。

0 阅读:42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