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东河区留宝窑子侵华日军自来水厂旧址 日伪时期留宝窑子水源兴建 (1939-1945)“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包头,在富三元巷(今和平路)一带开设了日本领馆、饮食店、咖啡店等,为解决其军营、家属和这些饮食服务业用水,1939年10 月由日本侵包军部直接指挥,兴建了留宝窑子水源地工程,配套建成包头最早的城市供水系统。 包头市自来水管理处于 1949年编写的(本企业沿革简历》中记载:“此项工程在 1939年10月动工,于1940 年2 月竣工送水。管理修建机关是日寇军部。但当时完全是供给日寇军民饮用为对象,并非以营利为目的。后经日寇一再测验水源之出水量足够包头市人民使用,始将自来水机构交日伪包头市公署管理经营”。留宝窑子水源地分为沟内取水站和山顶配水站两部分,两处均以围墙和铁丝网围护,围墙四角建有钢筋混凝土碉堡,戒备森严。 取水站构筑物:大口井2座,以片石砌筑井壁。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过滤池2座,1950年有记载称其“面积 318.5 平方米,容积 600 立方米,层数3.28”。1966 年实际观测,每池内长14.5 米,宽10米,设4排共16根立柱支撑拱形顶盖,出水槽建于池一端中间,出水管设于池底板以下。地下式钢筋混凝土清水池 1座,1950 年记载为“面积212.3 平方米,容积 400立方米,层数4.90 米”。1966 年实际观测,池内长7.7米,宽4.78 米,内建折水档墙2 道,墙高 3.7米,池顶为单拱形。送水泵房1 座,青砖水泥砂浆墙体,人字形木屋架,瓦顶。 配水站构筑物:青砖水泥砂浆砌筑进水间一座,屋顶为砖拱,室内设钢筋泥凝土进水稳流池,出水口设三角堰计量。配水池 1 座,半地下式钢筋混凝土构筑,中部为走廊,池体分为两格。1950 年有记载为“面积 546 平方米,容积 1300 立方米,层数3.25 米”。以净面积 500 平方米和估算水深2 米计,其有效容积应为 1,000 立方米。 配水池出口以重力向城区供水,最初安装的供水管道只有两条:一条6吋管由留宝窑子通到东门外营盘,一条8吋管通到市内富三元巷一带,均采用久保田铸铁管材。 1941 年后扩大供水范围,对工商业、学校和一部分市民供水。水源部分仍由日本人管理,其它移交日伪包头市公署管理经营。伪市公署将自来水经营机构改组为水道股,附属于市公署建设科领导。供水管道安装维修由土木股承担,当时的技工由北平大分工业所派来,有常圣才、赵登银等人。初期扩大供水范围到火车站官房、彭贵仁巷等处,1943 年才扩到南圪洞一带中国人住区。日伪时期,市内敷设供水管道共20 条,总长度约 10公里。 据日伪水道股调查资料,1943 年市内用水户总计138户,每户日平均给水量 19.62 吨,日给水总量 138.61 吨,按用水户性质分类:旅馆业了户,每户日均给水量1.54 吨,日总给水量 4.62 吨; 料理业7户,每户日均给水量1.20 屯,日总给水量8.40 吨; 病院3户,每户日均给水量 2.15 吨,日总给水量8.30 吨; 饮食业 12 户,每户日均给水量 1.05 吨,日,总给水量 12.6 吨; 小学校1户,日平均给水量 0.8 吨; 澡塘业2 户,每户日均给水量5 屯,日总给水量10 吨; 公会堂1户,日平均给水量 1.5 吨; —般商店 67 户,每户日均给水量 0.57 吨,日总给水量 38.19 吨; 一般住宅34 户,每户日均给水量 0.3 吨,日,总给水量 10.20 屯; 公共给水场8户,每户日均给水量5.50 屯,日总给水量 44.0吨; 按此资料估算,1943 年除日军、日侨用水外,全年售水量约为 5 万吨。 到 1945 年,日伪水道股共发展用水户 280 余户,建立公共给水场7处,全年售水量约 10万吨。 注:上述文字资料来源:《包头市城市供水科学技术志》(1939—1995) 照片拍摄于2019年
包头市东河区留宝窑子侵华日军自来水厂旧址 日伪时期留宝窑子水
阴山虚小肖
2024-12-01 14:22:11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