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蒋介石听闻陈赓被捕的消息,急匆匆地赶到了监牢,他踏进门时,故意让自己的皮鞋踩出“吱吱”的声音,意图吸引陈赓的注意,怎料,陈赓迅速拿起一卷报纸,遮住了自己的脸,蒋介石顿时愣住。
(信息来源:中国知网--陈赓大将一次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
“校长好学生”与“共产党”这两个标签,如何能同时贴在一个人的身上?这看似矛盾的组合,却是陈赓在蒋介石心中挥之不去的烙印。
1933年,国共对峙的硝烟弥漫中华大地,一个被捕的共产党高级将领,却让蒋介石陷入两难境地,这个人,便是曾救他一命的黄埔学生——陈赓。
陈赓与蒋介石的渊源,自然要追溯到黄埔军校时期,彼时,蒋介石担任校长,年轻的陈赓是他的得意门生,蒋介石欣赏陈赓的机智幽默,更看重他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过人的军事才能。
黄埔军校时期,陈赓的开朗性格和出众能力让他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他与同学相处融洽,也深得教官赏识。
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陈赓的率真坦荡和蒋介石的专横独断,注定会产生摩擦,尤其是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陈赓毅然决然离开国民党,加入了共产党。
这一举动,让蒋介石既感震惊,又生恨意,师生之谊,至此彻底破裂,两人从同路人变成了对立的对手。
1932年9月,陈赓在战斗中受伤,腿部伤势严重,需到上海就医,上海地下党组织因顾顺章叛变而转移,陈赓在中央特科安排下秘密就医,并在牛氏兄弟的帮助下逐渐康复。
命运的捉弄,让陈赓在即将离开上海之际,意外撞见叛徒陈连生,最终被捕。
陈赓的被捕,让蒋介石陷入了复杂的情感漩涡,一方面,陈赓是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恩人,这份恩情让他难以释怀,另一方面,陈赓如今是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对国民党构成威胁,权衡利弊之下,蒋介石决定亲自审问陈赓,试图将其策反。
被捕后的陈赓,先是被关押在南京,时任宪兵司令的谷正伦奉蒋介石之命,对陈赓进行劝降,并承诺给予高官厚禄。
陈赓不为所动,对国民党的虚伪和腐败嗤之以鼻,他坚定的革命信仰,让谷正伦的劝降计划一次次落空。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役打响之际,蒋介石将陈赓押送到南昌,试图利用他的影响力瓦解红军内部的黄埔系将领。
他精心安排了与陈赓的会面,甚至故意制造声响,希望陈赓能主动迎接,陈赓对蒋介石的伎俩心知肚明,他以报纸遮面,对蒋介石的到来置若罔闻。
蒋介石的亲自劝降,同样以失败告终,他先是摆出师长的姿态,试图以昔日情谊打动陈赓。
陈赓的回应却异常冷淡,甚至带着几分讥讽,蒋介石的耐心逐渐消磨殆尽,他不断提高筹码,从师长到军长,许诺的官位越来越高,可是陈赓始终不为所动,他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背叛共产党,更不会成为国民党的走狗。
两人的交锋,不仅是政治立场的对决,更是人格的碰撞,陈赓的铮铮铁骨和对革命的坚定信仰,与蒋介石的权谋算计和政治投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陈赓面前,蒋介石的伪善和虚荣被彻底揭穿。
期间,宋庆龄得知陈赓被捕,义愤填膺地指责蒋介石忘恩负义,这使得蒋介石更加骑虎难下。
他深知,如果处决陈赓,必然会招致各方谴责,损害自身形象,最终,他选择了将陈赓软禁,既避免了杀害恩人的恶名,又没有放虎归山。
在南京的软禁期间,陈赓得到了许多黄埔旧友的暗中帮助,他们或明或暗地探望陈赓,为他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并积极寻找营救的机会。
最终,在一个黄埔同学的婚礼上,陈赓抓住机会,成功逃脱了国民党的监控,重新回到了共产党的队伍中。
陈赓的逃脱,对蒋介石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苦心孤诣的劝降计划最终化为泡影,这也让他对共产党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