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北平起义前后,傅作义放走五位国军高级将领。他们的名单如下:-1、李文-2、石觉-3、骆振韶-4、袁朴-5、郑挺锋 1948年冬季,解放军在完成了辽沈战役后,大军南下直指华北地区。 傅作义作为"华北王",当时统领着近60万大军,其中光是北平城内就有20多万军队。这支庞大的军事力量,构成了国民党在华北地区最后的重要防线。 随着东北全境的失守,华北的军事态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48年底,解放军主力部队已经完成了对华北地区的战略包围。 在军事上,解放军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更重要的是士气如虹。相比之下,国民党军队的军心已经开始动摇,逃兵事件时有发生。 傅作义虽然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但他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政治智慧。通过对局势的分析,他清楚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已经难以为继。 在这种形势下,傅作义开始通过秘密渠道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接触。这个过程中,双方进行了多次隐秘的谈判。 对于手下这些共事多年的将领,傅作义希望能够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出路。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承诺对起义的官兵给予优待,同时也不阻拦那些想要离开的人。 经过深思熟虑,傅作义最终决定接受共产党的条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他特别关注了高级将领的去向问题。 对于那些不愿意留下的将领,傅作义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起义前的关键时期,他秘密安排了包括李文、石觉在内的五位高级将领离开北平。 在傅作义决定起义之前,他首先安排了李文将军的撤离。李文将军作为华北剿总的重要将领,在当时担任傅作义的参谋长职务。 他的撤离是在1949年1月上旬进行的,整个过程都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完成。经过精心安排,李文将军最终经由西南方向安全离开了北平。 石觉将军与傅作义有着深厚的军事渊源。他们曾在多次军事行动中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在北平起义前夕,石觉将军作为傅作义的部下,也得到了离开的机会。他选择了在1949年1月中旬离开北平,前往南方。 骆振韶将军在华北军区担任重要职务,是傅作义的得力助手之一。在接到傅作义的安排后,他迅速完成了离开的准备工作。 为了避免引起注意,骆振韶将军是以执行特殊任务的名义离开北平的。这种方式既保证了行动的隐蔽性,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猜疑。 袁朴将军在华北剿总同样担任要职,他与傅作义有着长期的共事经历。他的离开时间安排在了1949年1月下旬。
为了确保安全,傅作义特别为袁朴将军安排了可靠的护送人员。这支小规模的护送队伍以执行军事任务为掩护,成功完成了护送任务。 郑挺锋将军是最后一位离开的高级将领。他在华北军区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对部队运转起着重要作用。 考虑到形势的紧迫性,郑挺锋将军的撤离是在北平和平解放前的最后几天完成的。整个过程虽然紧张但最终安全完成。 这五位将领的撤离过程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每一次行动都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为了确保撤离的顺利进行,傅作义动用了自己的亲信部队提供协助。这些部队在保密工作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 在安排将领们离开的过程中,傅作义采取了分散撤离的策略。每位将领离开时都只携带了必要的随身物品,以轻装简行的方式撤离。这种方式既方便行动,也不会引起太多注意。 当时的北平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都,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军事对峙,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巷战和炮击,保护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二十多万军队的和平改编过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样本。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流血冲突,更为其他地区的和平解放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整个过程中,妥善安置军队将领是一个关键环节。通过给予将领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军队内部的抵抗情绪。 傅作义的这一决定,也为后来其他地区的和平解放提供了借鉴。其他国民党将领看到了共产党对待起义将领的政策,以及傅作义妥善安置部下的做法,增强了他们选择和平方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