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73年周总理回到延安与当地群众的合影。这是周总理晚年真实样貌,不是演员饰演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可是心里却时刻牵挂着人民群众。红色延安与伟人 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阔别25年再次回到延安,下飞机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 这一次周总理是陪同越南客人参观延安,由于周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所以在他刚下飞机时,周总理回来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延安。 此行周总理只在延安停留了22个小时,而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什么无疑是所有人民最关注的焦点。 当年周总理和毛主席在延安战斗了整整13年,可自从1948年撤离此地后,再也没有来过延安,对于周总理而言,这里无疑是一块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抵达延安之后,周总理先是陪同越南客人前往宾馆休息片刻,随后便准备前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总理动身之际,消息就已经在整个延安传开,慕名而来的人民群众一下子把路堵的水泄不通,周总理无奈之下只能在武警同志的保护下走保护通道回到了宾馆。 不过周总理并没有怪罪人民群众给自己添麻烦,反而邀请越南客人向周围的人民打招呼,此时的气氛直接达到了顶峰。 虽然周总理离开延安已经过了25年,但延安的发展一直都是他最关注的问题,3年前周总理还专门就延安人民的温饱问题将相关人员召集到北京商议解决,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还专门批准了从北京到延安的航班,以此夸大延安对外的影响。 由此不难看出,周总理确实心系延安,力求让延安脱离改变落后面貌。 到了中午,周总理跟延安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延安能不能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 延安领导同志坚定的回复:“行!” 得到保证后,周总理当即表示:“好!我就要你们这句话!” 已然动情的周总理叫服务员拿来茅台酒,随后给每位领导同志斟了一杯酒,并承诺五年后延纳粮食翻番,自己一定再次回到延安。 由于周总理非常激动,双方碰杯时发出了不小的响声,而这一切刚好被服务员收入耳中,并迅速在延安当地传开了。 但中间也有个不小误会,延安民间传闻周总理跟地委领导“击了掌”,并保证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而“击掌”在当地的含义就是一诺千金的意思。 吃过中午饭后,周总理叫着工作人员开着吉普车登上宝塔山,但在下山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乘坐的吉普车因熄火动弹不得,周围百姓发现周总理坐在车上时,甚至连鞋都顾不上脱就涌了上来,随后一鼓作气将吉普车从河里抬了出来。 到了下午3点,周总理陪同外宾参观了枣园、杨家岭、王家坪革命旧址。 在枣园时,周总理还专门来到了当年的老朋友高同有家,问长问短的同时还将其介绍给了外宾认识。 在杨家岭时,周总理还见到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杨步浩,两人亲切的回忆起了往事。 在周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中,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延纳的生产问题,当年的延安人均粮食更是不足250公斤,年收入甚至还不到50元,要想彻底改变延安的现状,离不开全体延安人民的努力。 但最让人心疼的还是周总理的身体问题,当时来到延安时,周总理身上的病情可谓十分严重,可他依旧一心想着人民,甚至承诺等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时候还会回来。 可事与愿违,延安之行仅仅过去三年,周总理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曾经许下的承诺也未曾兑现,留下的只有这22个小时的珍贵回忆。 那么,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周恩来纪念网2017年09月11日关于《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中国军网2018年01月08日关于《独家丨珍贵老照片记录周总理最后一次接见外宾》的报道
这是1973年周总理回到延安与当地群众的合影。这是周总理晚年真实样貌,不是演员饰
一叶知大事
2024-12-16 16:52:0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