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破·地狱》的观感,我和朋友有挺大的分歧。朋友觉得,电影前半部分关于殡葬的内容

渤晨看娱乐 2024-12-17 16:26:56

对《破·地狱》的观感,我和朋友有挺大的分歧。

朋友觉得,电影前半部分关于殡葬的内容拍得很好,但他很不喜欢结尾的处理,甚至觉得是放弃逻辑的“自我感动”。持续伤害女儿多年的父亲,就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用遗书里轻飘飘的“爱得深沉”,被可以原谅、和解了吗?

而偏偏我就是那个,在女儿读信、破地狱的时候眼泪汪汪的观众。

我试图解释自己的感动,“不是说要原谅,hello文就是个充满缺点的大家长,这是无法否认的,但在临死前、在最后时分,这样一个固执的老男人终于能承认自己的错误、能表达出‘我爱你’,就已经是进步,胜过绝大多数父亲了吧。”

我说完这句话就惊觉,这个比较级本身就在反证我对“父亲”这个身份的要求有多低。我代入了女儿的位置寻找某种爱的回应,就算他表现如何糟糕也还是很爱我的对吧,只是不善表达。所以就算只是遗书里的只言片语也可以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原来我对爱的要求这么低么?

朋友又继续问我,那我们来回忆一下,整部电影里,有哪一段戏,哪怕一句台词,有说明他是爱女儿的。

不善表达的爱和没有爱,是两码事。

然后我们仔细复盘,没有,确实没有。从台词到行为到细微的神态潜台词,文哥始终都站在女儿的对立面,持续伤害而不自知。

所以“爱”到底是什么?就因为他给女儿取了个名字叫“文珍”,“文哥的珍宝”,你是我的珍宝,就一定能证明我是爱你的吗?

后面持续讨论,我也有找到其他解读方式。单从电影来说,父亲的和破地狱都是女儿的心结,她想要得到父亲爱的回应和对她能力的认可。所以父亲到底爱不爱其实并不重要,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证明和履行的空头支票,重要的是让女儿拿到这张支票,就算只是一个美好的纪念品,让女儿相信、得到情感抚慰就足够了。

而这也引申出另一层猜想,就是这封信或许压根不是文哥写的,而是黄子华写的。因为剧情上来看,黄子华只收到了一封信,里面是关于葬礼的委托。甲方(文哥)只是提出了超度自己子女的需求,但并没有明确交代具体操作方案。所以女儿得到的“遗书”很可能只是“道具”,当然这完全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这番对话其实已经过去一个多礼拜了,但昨晚听了段访谈,里面就有提到这封信,我的猜想得到了证实,导演承认文哥只是交代了委托,具体是黄子华自己安排的。

但隔了那么久回想,我又重新思考朋友说的,确实也愈发觉得结尾处理太过刻意的圆满,太过美化父亲形象。电影似乎想借“破地狱”表达破殡葬传统、破“女人是污秽”。但假如从女儿视角重新出发,到底怎么样算“破地狱”,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和认可?我想不该仅仅只是“我也可以做男人做的事,我也可以跟哥哥一起破地狱”,这还是囿于旧的逻辑和评判标准。父权形象还是岿然不动甚至因为增加了一点柔情变得更加完美、因死亡而拥有了更加长久的影响力。我会更想看到女儿彻底离开这套秩序,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不用因性别身份被限制发展。

我很警惕自己立场先行地去评判电影。我依然认为《破地狱》是当下很不错的华语电影,尤其前半段,结尾处理大体上行为逻辑是自洽的(角色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而我当时也确实获得了直观的感动。后续的讨论更多是从不同角度做一些发散性思考。

真正让我反思的是,我是不是有时候也还是太执着于旧有的那套标准和逻辑,是否也有下意识地放低对“父亲”的评判标准,是不是在“深沉”这个标签之下,父爱被豁免了太多太多。

0 阅读:37

评论列表

破军

破军

2
2024-12-18 11:48

就是这封信或许压根不是文哥写的,而是黄子华写的。信里面没有叫女儿破地狱。是子华力排众议实行的。屋企人的字迹可以认得出来的。我妈去了十几年,她的字我还记得,字写得大,工工整整一笔一划。我家里人都是这样,就我是个异类。

渤晨看娱乐

渤晨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