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尿素,用完后把外边的袋子一染,刚好做一条裤子,这是上海纺织厂女工的真实样貌,外国媒体称之为“蓝蚂蚁”。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的物资全都十分紧缺,人们的生活同样非常拮据,吃过饭后也要把粥碗舔干净,身上穿的裤子更是补了又烂,烂了又补。 但有一种黑色裤子不仅结实耐磨就穿不坏,甚至每个人都能穿的起,洗的次数多了就会发现上边刻有“25Kg”“日本制造”等字样,而则就是用日本尿素的尼龙袋做成的裤子。 当时的中国十分贫穷,为了让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批的尿素。 不过化肥、农药、柴油等农用物资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按照土地面积划分,谁家的土地面积大,能拿到的尿素化肥自然就多,反之则更少。 在日本尿素进入中国之前,大家普遍使用的都是气味刺鼻的氨水为主,而尿素化肥分下来后,这种含氮量高达46%的白色颗粒备受人们的欢迎,同时白色尼龙包装也成为了当时的抢手货。 生产队将尿素分发下去后,大部分地区都会采取抓阄的方式发放尿素袋,谁能拿到手全凭运气,这样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也有一些地方是按照土地面积发放,一袋尿素的重量为50Kg,如果土地面积足够大,刚好能分到一整袋尿素,那就能拿到相应的尿素袋子,如果不够,那么分到的尿素将用其他袋子另装。 不过这样发放也有一个问题,那些土地面积不够大的人拿不到尿素袋子肯定会心生不满,跟发货员产生口角可谓十分正常,对于一些无法理解规则的人,发货员无疑需要乐此不疲的去解释。 当然,如果有钱也可以向生产队申请购买尿素袋子,每条大概4毛钱,但这也仅限于内部人员优先购买,毕竟这些尿素袋子确实供不应求。 人们将尿素袋子拿到手后,一般会将其染成深蓝色或者棕色,用作棉衣的面子,也有人会将其制作成长裤。 可这些尿素袋子有一个缺陷,白色的尼龙丝染不透,并且洗的次数多了,上边印着的字体若隐若现,在阳光的照射下则更为明显。 不过这些在我们看来是缺陷,可在当时的人们来看,这些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一种荣耀以及身份的象征。 所以在那个年代,大街上很容易看到人们穿着日本尿素袋做成的裤子,虽然看起来不好看,但最起码能做到保暖,而外国媒体通常会用“蓝蚂蚁”或者“灰蚂蚁”进行报道。 如果将尿素袋子做成被子,其保暖性非常好,就算不穿衣服被窝也十分暖和,但睡的时间一长,被子里就容易起一些非常黏的黑毛球。 好在尿素袋子不吸水,当天洗完之后放在太阳底下一晒,一会就干了,完全不会影响晚上睡觉。 最主要的是,尿素袋子质量非常好,一直使用也不会坏,所以才深受人们的喜爱。 把尿素袋子变废为宝的并非只有农村人,即便是城里人也会这样做,他们一年下来领到的布票连一条裤子都做不出来,索性跟大家穿尿素裤子。 虽然把尿素袋子变废为宝体现出了老一辈人的智慧,但如今看起来确实让人十分心酸,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但依旧为了国家建设做贡献。 如今我们吃的食物琳琅满目,穿的衣服更是五花八门,对比他们的生活简直就是仙境。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衣食无忧,全都是老一辈人在负重前行,所以我们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现如今的幸福生活。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丹阳日报2019年07月05日关于《盖“化肥被”的年代》的报道
1973年,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尿素,用完后把外边的袋子一染,刚好做一条裤子,这
一叶知大事
2024-12-18 15:45:25
0
阅读:350
用户10xxx94
我小时候裤子也好几个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