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开除我的党籍,我也回不去了,除非抬着我的尸体回去”,23岁的女医护“回乡探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2-24 15:44:00

“就算开除我的党籍,我也回不去了,除非抬着我的尸体回去”,23岁的女医护“回乡探亲”不料结束后却坚决不再回医院工作,背后的原因令人泪目。 是什么让一位23岁的女医护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几次三番深入枪林弹雨的前线?又是什么让她从战争英雄变身“最美乡村医生”?答案或许藏在刘亚玲不平凡的一生中。 刘亚玲,1963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她就立志成为像南丁格尔一样的医护工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手去挽救生命。 198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当时,学校原本计划将她分配到北京的301解放军总医院。然而,她却主动申请去云南边防医院,理由很简单:离战士更近,离前线更近。 在文山67医院工作的两年里,她目睹了太多因转运时间过长而失去救治机会的战士。她心痛地想,如果自己能更贴近前线,这些生命或许可以被挽救。 1986年4月,刘亚玲以探亲假为由,独自一人前往老山战场。这片土地硝烟弥漫,随处可见战斗留下的痕迹。她带着医护证找到前线组织,表明身份和来意。 起初,组织对她的行为表示担忧,但她的医术和决心打消了一切疑虑。于是,她加入前线医疗队,开始了紧张而艰难的救治工作。 她在“猫耳洞”里与时间赛跑,救治了一批又一批伤员。简陋的环境、恶劣的气候,还有频繁的炮火袭击,让每一天都充满危险。但她始终咬牙坚持,因为她深知,自己的手可能就是战士们活下去的希望。 刘亚玲救治过的伤员中,徐良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徐良是某音乐学院的学生,战斗中左大腿中弹,伤及动静脉,情况十分危急。 刘亚玲一边为他止血,一边护送他离开前线。狭窄的堑壕、颠簸的车辆让转运过程充满艰辛。她跪在堑壕里,一手托着徐良的伤腿,一手固定输液袋,生怕一丝颠簸会让输液中断。 直到后方医院确认徐良脱离危险,她才松了一口气。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1987年1月5日,老山前线拔点作战打响。刘亚玲再次申请去前线救护所支援,尽管她知道这次战斗危险重重。她偷偷跟随录像员进入阵地。 敌军炮火袭击时,她不幸被弹片炸伤臀部,但她没有声张,而是自己简单包扎后继续抢救伤员。在接下来的20多个小时里,她和同事救治了40多名战士,无一死亡。 每当回想起这段经历,她总是说:“能救回来一个,就是我最大的幸运。” 探亲假结束时,医院多次催促她返回岗位,但她坚决拒绝。“就算开除我的党籍,我也不回去了,除非抬着我的尸体回去!” 她用这句话向所有人表明,战士的生命高于一切。她的坚持和付出,最终赢得了医院的理解和赞誉。1987年,她被授予一等功,全军表彰。 2003年,刘亚玲在西京医院工作期间回乡探亲,发现家乡医疗资源匮乏,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触动了她。她决定辞去城市里的优厚工作,回到家乡建医院。 她拿出全部积蓄,四处筹资,终于在西安市高桥乡东马坊村建立了丰京医院。这家医院不仅改变了当地医疗条件,还成了周边村民的希望。 她坚持用最便宜但有效的药为患者治疗,对困难家庭分文不取。她说:“解放军总医院不缺我,但我的家乡需要我。” 从“战地女神”到“最美乡村医生”,刘亚玲的一生是一部感人的奋斗史。她始终坚持医者仁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誓言。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还是在宁静的乡村,她的故事都让人动容。刘亚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奉献。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友友

友友

2
2024-12-24 16:51

最美女军医!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