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浦江,女子13年前给儿子女儿各买了一份保险,10年总共交了23万多。营销员当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2-25 16:45:12

金华浦江,女子13年前给儿子女儿各买了一份保险,10年总共交了23万多。营销员当时告诉她,交满10年就能取。如今急需用钱去取时,竟发现保险期长达73年,到2084年才能取。找当年的保险营销员对峙,却发现对方已经成“植物人”。 “73年后才能取回本金和收益?”张女士听到这个结果时,感觉如同晴天霹雳。她本以为给孩子买的保险可以在10年后兑现,却没想到要等到2084年。 更让她崩溃的是,当她试图联系当年的保险营销员时,却得知对方已经变成“植物人”。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情要追溯到2011年,张女士居住在浙江金华浦江,那时她的儿子和女儿年仅七八岁。作为母亲,她一直为孩子的未来筹划,希望能给他们一笔教育资金,让他们将来上大学时不用为学费发愁。 这时,一位信泰人寿的保险营销员华某某找到了张女士,向她推销一款名为“恒富通两全保险(分红型)”的保险产品。 营销员说得绘声绘色:“这款保险比银行理财划算,不仅安全,还能每年分红。只要交满10年,到孩子读大学的时候,本金和收益就能一起取出!” 这让张女士十分心动。毕竟,储备孩子教育资金是她的首要目标,而“10年”听起来也不算太久,于是她当即决定为两个孩子各买一份保险,每年需缴纳23500元。 从2011年到2021年,张女士咬牙坚持,十年如一日地按时缴纳保费,总共支付了23万多元。保险产品的分红似乎也在履约。 从投保的第四年开始,每两年会有一次分红,两份保险合计每次能分到8400元。十年下来,她总共拿到了约7万元的分红。 尽管分红数额并没有营销员描述的那么“诱人”,但张女士还是对未来充满期待。她相信,再熬几年,孩子上大学的时候,这笔保险资金就能兑现。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份期待最终换来的却是失望和无奈。 2021年7月,张女士的保费已交满10年,她满心欢喜地拨通了保险公司的电话,准备把钱取出来。 然而,客服的一句话让她愣住了:“这笔钱现在取不出来,根据合同,要到2084年才能取回本金和收益。” 张女士一时间难以相信。怎么可能?营销员明明说过,交满10年就可以取,怎么会变成73年?她赶紧翻出保险合同仔细查看,这才发现“保险期间”为73年,而她之前从未关注过这一关键条款。 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这份合同竟是在签约三年后才补发给她。在这三年里,她一直以为自己的保险期限是10年,完全没意识到合同里隐藏着这样一个“长远的”规定。 为了弄清楚真相,张女士试图找到当年的保险营销员华某某对质。然而,接电话的却是华某某的丈夫。对方表示,华某某五六年前因病成了“植物人”,对当年的工作早已无从回应。 这个消息让张女士的心情更加复杂。她感到愤怒,又带着一丝无奈。自己信任了一个营销员,却在十多年后发现,不仅资金取不回来,连对方也无法沟通。她只能再次找到保险公司寻求帮助。 保险公司在接到张女士的投诉后表示,这份保险合同自生效以来已经13年。根据公司记录,保单承保后,公司曾对张女士进行过电话回访,确认她了解相关条款。但张女士坚称,她从未被告知“保险期73年”,当初完全是被营销员误导。 针对张女士的退费要求,保险公司提出了一种“人道主义”解决方案:可以退还15.6万元,再加上此前的7万元分红,总计22.7万元。 虽然这个金额接近张女士的实际缴费,但还是比她的期望低了不少。对于这个方案,张女士难以接受,协商进入僵局。 律师分析,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常常因缺乏专业知识而被营销员的口头承诺误导。 尤其是在涉及长达几十年的分红型保险产品时,这种问题更加突出。那么,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避免类似的困境? 首先,律师建议,投保时一定要保留相关证据。比如录音、书面材料或视频记录,尤其是营销员对关键条款的解释。像张女士这样,仅凭口头承诺就签约,缺乏证据支持,维权难度会非常大。 其次,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保险期限、退保规则和分红方式。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任何口头承诺都不能代替合同的约定。如果发现营销员的说法与合同内容不一致,一定要及时提出质疑。 最后,投保前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分红险更适合长期资金储备,比如为子女教育或养老做准备。如果经济条件不宽裕,或者有短期资金需求,这种产品可能并不适合。 分红型保险并不是理财工具,而是一种以保障为主的保险产品。虽然分红能够产生一定收益,但受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分红金额并不稳定。只有长期持有,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收益最大化。 律师指出,分红险适合以下人群:一是希望为子女储备教育资金的家庭,二是为养老做规划的中青年人群,三是具备闲置资金且愿意长期持有的投资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分红险并非适合所有人。

0 阅读:5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