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感动中国!湖北,01年小伙到山区公益支教,没有一分钱,自己就做插画兼职赚钱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2-25 16:45:13

这才是感动中国!湖北,01年小伙到山区公益支教,没有一分钱,自己就做插画兼职赚钱,给学生修操场、买东西,从不求回报,他说:“支教不是一场生意,它必须要真诚,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吧!” 支教的意义是什么?是短暂的逗留,还是一场真诚的改变?在湖北的深山里,22岁的小伙李晓春用他的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最温暖的答案。 2024年2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李晓春,放弃了上市公司月薪9000元的工作,来到了湖北十堰房县姚坪乡的对寺河小学支教。 对寺河小学坐落在半山腰,这里条件艰苦,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尽管如此,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深深打动了他。 李晓春的到来,为这所学校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承担了语文、英语、美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课余时间还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画画。面对艰难的教学条件,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的热忱感染了所有人。 可是,支教并没有工资,他的生活怎么办?为了不增加家庭的负担,他利用自己大学时练就的插画技巧,在寒暑假兼职画头像赚钱。 就这样,他不仅自给自足,还攒下了一部分钱,为孩子们买文具、买水果,甚至修建了一个崭新的操场。 那两万元钱,李晓春整整攒了两年。孩子们看到新操场时的欢笑,是他所有努力的回报。他说:“支教不是一场生意,它必须要真诚,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最纯粹的初心。 支教路上,李晓春不仅改变了孩子们,也被孩子们深深感动。一个叫多多的孩子让他至今难忘。 多多只有4岁,父母离异,常年不在身边,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从未离开过村子。五一假期,李晓春省下回家的路费,带多多去了镇上。 多多第一次吃汉堡、第一次玩旋转木马时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了李晓春的内心。他意识到,知识固然重要,但陪伴和关爱同样不可缺少。从那以后,多多变得更加开朗,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李晓春的故事不是孤例。像他一样选择扎根大山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中,有人放弃读研,有人远渡重洋,只为让更多孩子看到光。 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徐本禹,放弃深造机会,来到贵州毕节地区赫章县狗吊岩村的一所山洞小学支教。 那里的学校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孩子们在岩洞中上课,桌子是石头搭的,教具几乎为零。 面对恶劣的环境,徐本禹咬牙坚持下来。他白天上课,晚上点煤油灯备课,甚至还带着村民修建校舍。他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带动了更多志愿者走向山区。 还有一位德国小伙卢安克,他1999年来到中国广西,看到当地孩子因缺乏教师无法正常上课,便决定留下来。 他自学普通话,克服文化差异和生活困难,与学生一起建桥铺路。他的坚持,让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自信和生活的希望。 更感人的是90后的音乐才女媛媛。三年前,她拒绝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选择来到湖北青峰镇的山区小学支教。在那里,她用音乐点燃了孩子们的梦想。 她发现了一个叫小杰的孩子有音乐天赋,便课后耐心辅导他。几个月后,小杰不仅学会了演奏,还在全校文艺汇演中获得掌声。 媛媛的故事通过短视频传开后,网友纷纷捐赠乐器、图书和教学器材,帮助学校改善了教育条件。小杰也从一个自卑的孩子,成长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少年。 这些支教者的故事,或许平凡,但却充满力量。他们在艰难中坚守,为孩子们送去了光亮。他们的努力不仅改变了这些孩子,也改变了整个山区的教育环境。 李晓春所在的对寺河小学,在他的努力下,新建了操场,增添了图书馆,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资源的关注。支教生活虽然艰苦,但他的初心未改。他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还有很多人在默默付出。” 这些孩子的未来,因为支教者的到来而变得不同。胡文烽,一个9岁的男孩,母亲离家、父亲瘫痪,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但他的坚韧和勤奋感动了李晓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不再迷茫,甚至立志成为医生,回报社会。 这些孩子的命运一次次证明,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支教者像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大山生活,也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支教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一次次真诚的付出,一份份简单的守护。这正是李晓春和其他支教者让我们看到的:爱与知识,可以改变一切。

0 阅读:0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