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刘春和是演的 看完《小小的我》,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易烊千玺这回又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升华和突破,在年轻演员这条路上走出独属于他的璀璨。
我太久没有仅仅因为表演,就这么直观的在大银幕上感受到震撼,对脑瘫患者刘春和这么细腻贴切的诠释,让易烊千玺在演员路上走上了一个新的层级。
《小小的我》是一部好电影。好电影离不开好演员,而好演员则更可以在所有“容器”里发光、发亮,易烊千玺就是如此。我觉得就算是今天仍然对易烊千玺本人带有流量成见、偶像偏见,或者任何其它的观众,看到刘春和都得发自内心说句演得确实好。
甚至可以说,《小小的我》第一看点就是演员的飙戏,影片大部分时间的戏剧吸引力都是靠表演支撑的。面对这样的表演,我实在没有办法吝惜溢美之词,如果这都不叫好表演,那什么叫好表演?
影片前半个小时,我完全沉浸在一次又一次感叹“他是真的太会演了”“不敢相信刘春和是演出来”之中,肢体、表情、声音,都太贴近,太自然了,丝毫没有让人觉得在演,只觉得真实。
演一个如此特殊的角色,却做到了真正抛弃表演痕迹。
因为珍惜、爱惜自己的演员羽毛,易烊千玺一直以来的角色和作品就给人一种“挺不错”的感觉,肯定有人就觉得易烊千玺只是运气好,接连碰上好班底、好角色,其实换谁上都可以。殊不知一个演员的路,其实更多靠的是个人选择和坚持,靠的是沉淀和历练,靠的是在寂静平淡里扒掉自己一层露出骨,再把新生的模样展现给观众。
必须得夸一下杨荔纳导演,她太细腻了,太懂得如何用镜头语言放大表演张力,让观众拔不下眼地被刘春和狠狠吸住。
影片半个小时之后,我就已经彻底把表演这茬给忘记,刘春和自然到让我看习惯了,让我沉浸在他的故事之中,不再会去想这是一个演员在饰演。
演得让人下意识当真,比演得像,演得好,都更加困难。
片中有两次梦境,刘春和以常规少年的形态出现,反倒是让我一下子有些不适应。
刘春和是刘春和,易烊千玺是易烊千玺。
不管形似还是神似,我觉得都不足以相容刘春和给我的冲击,易烊千玺是在塑造了一个让我觉得无比真实的脑瘫患者的同时,还成功表现出了刘春和的人格魅力。
在刘春和不那么流畅的肢体之中,有一颗璀璨的灵魂,你得贴得够紧才能看到,但太多人只看到了他“怪人”的外在,未能直视他的灵魂。
《小小的我》的观影过程,就是一个从被易烊千玺的表演震撼,到被刘春和的人格吸引的过程。
刘春和就像以倔强为燃料烧起的火苗,挣扎出诗意、浪漫、渴望、温度。
让每个敢于仔细接近他心的人,都毫无保留地喜欢上。
尤其是银幕之外的观众,谁能不心疼刘春和?谁又能不喜欢刘春和?
易烊千玺的表演一直以来都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从来都往角色深处去挖掘,带着观众往内走,而不是向外放。
看完影片之后我就在想,刘春和人格的底色是什么?不服输的坚韧吗?好像也不是,他也好多次想过一了百了。
然后我开始回想易烊千玺过往角色,《长安十二时辰》李必,《少年的你》刘北山,《长津湖》伍万里,《奇迹笨小孩》景浩,《满江红》孙均,竟然一人一面,各不相同,他从来都没有被哪个类型限制住。
易烊千玺就像是土壤,上面种上不同的种子,总能长出不同的树来。
但土壤本身的营养,决定了树的长势。
这些角色梳理下来,我还是能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着极为强烈的渴望,在这些渴望的驱动下,他们各自生长。
刘春和的渴望是“普通”,他希望自己能有一天不被当成异类,被所有人正视。
再 渺 小 的 我,也 是 完 整 的 我。
《小小的我》的所有展开,都是围绕着刘春和这种渴望进行的。
这种渴望没有止于刘春和,它是蔓延的,蔓延向外婆,向妈妈,向雅雅,向合唱团每个老人,向银幕外每个小小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