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西安的工资,遍地都是月入“3500元”的岗位,想发点小财,改善一下生活,难度不亚于登月。
让我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错觉。3500元,印象中,在十年前西安就是这个水平,难道现在还没有甩掉这个帽子?不能有一点进步?先来看看数据,再说个例。

杭州排名第四,倒是有一点意外,但是平均薪酬,也是达到了11000余元。再说西安,平均薪酬9182元,中位数7500元。这个数据,与我们普通人的差距大吗?以我的感受来说,感觉可能差异不是很大。周围人的收入,好像没有是3500元的。
在这些收入排名中,西安也不例外,通信运营、计算机、航空航天等行业,是高薪的蓝筹行业,与其他城市差异不大,也比较贴合西安军工产业之城的实际。再来说周边实际的案例。今年朋友家里装修房子,让我去给帮忙,我大概算了一下,只要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比如木工、瓦工、水电工,一天的收入从来没有低于300元的。
有人会说,这些又不是天天都有,但是总体平均下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月入六七千元,还是基本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干活细致、耐心、老实,手艺好,压根不缺活。当时朋友家房子装修,我就在现场,瓦工师傅的电话不断,总有人在问什么时候可以给他家贴砖?工期早到排到了明年年初。
挣不到钱的,肯定还是没有抓到窍门。不管是人品,还是技术,与人家手艺好的人,自然存在巨大差距。

在西安就业,工资不高,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人才饱和。西安这地方,啥都缺,唯独不缺年轻人,更不缺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高校数量全国排名前五,每年仅是大学毕业生,至少都在几十万以上。人才太多,岗位有限,找人的公司,一看来的都是年轻的人才,拼命压价,省出来的钱,就是公司的额外利润。
二是陕西人自古不愿意外出,还是偏向保守,加之西安的城市地位,虹吸效应太强。这错就错在,西安地处关中平原,是最早的天府之国,风调雨顺,生存环境没有那么恶劣。所以,没有过多的温饱问题,自然不愿意背井离乡,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思维观念就是够吃就行,没有过多的物质追求。
这样的文化因子,一直传承到现在。同时西安周边的人才,源源不断涌入。在内生动力培养人才和虹吸外来人才之间,西安都是占据了优势,自然也就产生了内卷。大家为了有一份糊口的工资收入,也是不自觉降低了薪资待遇的期待。
三是西安的体制内企业太多,民营企业的数量偏少,质量不够硬,吸纳的高薪岗位数量有限。你看周边省份和兄弟城市,只要平均薪酬高,基本都是优质的民营企业数量比较多,大家愿意为高端人才,付出薪资成本
。反观西安,不缺人才,军工类央企和国企又比较多,吸纳的人才种类和数量太过有限。比如,一个学汉语言文学的文科类学生,想在西安有个不错的岗位,只能选择考公或者入编老师。如果这两项,都没有实现,那就只能入职一些文化类的公司,但是薪水,只能在四五千徘徊。
那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薪资呢?主要还是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直接选择离开西安这座城市。大家都说,西安一直是在给外地输血。这话其实一点也不假。西安每年毕业那么多学生,至少一半以上首次就业,都选择外地,在这些人中,多数都会选择南方,发达点的城市入职,图的就是高薪。
二是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卷死对手,挤进体制内。这里的体制,实际就是各类企事业单位,还有军工科研院所等单位。但是论收入和性价比,科研院所收入的性价比,相对要高很多。
三是直接换赛道,换个行业。这里换个行业,包含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大学的时候,就换了专业。另外一种是毕业后直接换行业。自己的大学同学,人家在十多年前不看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毕业后直接选择再培训,最后做了码农,现在也是早早月入过万,结婚生子,买房买车。

但前提是需要问清楚自己,情商够不够?是不是这块料?能不能拉下脸皮,伺候领导,放下所谓的面子,这对于关中人来说,难度不小。
再说月入3500元的人都有哪些?主要还是从外地回到西安,急于找工作,只能被迫接受被压榨;还有就是在本地换行业,进入门槛不高的行业竞争,也就是向下兼容,降低身价,自然是只能被动降低工资收入。
要说西安遍地月入3500元,确实不太现实,绝对是妥妥的谎言,但要说刚毕业或者刚换行业,月入3500元,可能比较符合实际。这一点,从西安的个税缴纳,便能窥探一二。毕竟,2024年,西安的个税收入达到189.7亿元,排名全国第13名。这就比较能说明一些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