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蒋介石要设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朱绍良以为长官非己莫属。任命发表后,陈诚成了长官,朱绍良连副长官都不是。看着罗卓英、汤恩伯等六个资历都不如他的副长官,朱绍良一肚子气。 1949年1月,蒋介石在下野前,委任了一大批亲信,其中朱绍良被任命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福建省主席。 朱绍良在国民党内资历很深,1935年,国民党军衔改革后,他是首批晋升陆军二级上将的。蒋介石的心腹,被称为“小委员长”的陈诚,四年后才正式晋升二级上将。 1949年7月,老蒋视察福州时,提出要设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按照此前重庆绥靖公署升格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原主任张群改任长官的前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也应该是由福州绥靖公署升格,这让朱绍良大喜,认为这个职务是囊中之物。 老蒋回到台湾后很快发表了委任,陈诚担任东南军政长官。朱绍良气得够呛,没想到当过军政部长、参谋总长的陈诚,会和他抢这个位置。 陈诚后来居上,又有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地位已在朱绍良之上,当长官尚可理解。可随后发表的六个副长官名单(罗卓英、汤恩伯、孙立人、郭忏、郭寄峤、林蔚),朱绍良依然落空,这就让他非常难堪。 这六人的资历都不如朱绍良,罗卓英晋升二级上将军衔比朱绍良晚了整整十一年,汤恩伯、林蔚只是“中将加上将衔”,其余三人更只是中将军衔。 东南军政长官、副长官的人事任命,让朱绍良尴尬、气愤之余,又产生了恐惧,因为摆明老蒋对他失去了信任。 陈诚的任命刚发表,就以长官的名义,给朱绍良发去指示电文,措辞严厉,让他务必坚守福州三个月,否则军法从事。 朱绍良出生于福建福州,在解放军进入福建后,他的态度很微妙,一方面拒绝投降或起义,但另一方面又希望把福州设成“不设防城市”,尽量不要起刀兵。 接到陈诚的电报后,朱绍良大怒,对亲信发牢骚说:“中原大战时,我是陇海线左翼军总指挥,手下有七八个师,陈诚见我得叫一声长官,谁知道风水轮流转,这家伙竟然给我当起上司来。” 牢骚归牢骚,该执行还得执行。朱绍良给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打电话,让至少调两个师去加强福州外围防御。 刘汝明是原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淮海战役打响后,他的绥靖区部队改编为第八兵团,并奉命救援被包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刘汝明兵团实力不强,加之也不愿折损实力,因此在救援作战中打打停停,处于“摸鱼”状态。 渡江战役后,刘汝明率部一路南逃,在进入福建后,朱绍良让第六兵团驻防闽北。不料,刘汝明根本不理会朱绍良,继续后撤。无奈之下,朱绍良派人去劳军,给刘汝明送去了数万大洋,刘汝明这才不情愿的将部队部署在福州一带,但摆出的是随时撤退的姿态。 这次刘汝明接到朱绍良让他加强防御的命令后,在电话中答应的很好。但几天过去了,一兵一卒都没调动。 朱绍良见指挥不动刘汝明,只得亲自去找第六兵团司令官李延年。第六兵团撤入福建后,老蒋又给了李延年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的头衔,让他率部防守福州和平潭。 李延年和朱绍良见面后,得知刘汝明不执行命令后,愤愤的说:“这个刘汝明,此前黄维兵团被围,老头子委任我为蚌埠前进指挥所主任,统一指挥第六、第八兵团。可刘汝明根本不买我的帐,尽打滑头仗,进攻的时候不见影子,撤退的时候跑的飞快。老头子的命令他都敢不听,何况是你我呢” 朱绍良说:“要这样的话,南平、福安等地就守不住了。 李延年说:“我的兵团都是临时拼凑的部队,缺员严重,看番号有四个军,实际兵力连四万都不到,靠这点人马,连固有的防区都难以支撑,如果刘汝明不愿意派兵,那这几个地方就只能放弃了。” 朱绍良叹气说:“本来,胡琏、李良荣兵团还有相当实力,可却被部署在靠后位置。” 李延年说:“胡琏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李良荣也和陈诚走的很近,陈诚这是准备一旦战事不利,让这两个兵团撤去台湾。” 朱绍良和李延年商议后,认为福州绥署直属部队加第六兵团不过五万来人,根本守不住福州,两人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见完李延年后,朱绍良派卫队将绥署军费中的“黄货”(三千多根金条)押运到机场,放入一架飞机,做好随时运走的准备。 8月11日,解放军叶飞兵团先头部队来到了福州外围阵地,刚一交火,守军就纷纷溃逃。8月16日,解放军合围福州市区,当晚,朱绍良乘飞机逃往台湾。第二天,福州解放。 解放军占领福州后,进军平潭岛,李延年抛弃部下,乘船仓惶逃去台湾。 朱绍良尽管失势,但早年和老蒋交情不错,所以老蒋虽然恼恨,但也没有处理他,打发了一个上将委员的闲职让其养老。 李延年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陈诚主张将他作为“擅自撤退”的典型,执行枪决,以震慑其他将领。李延年是黄埔一期生,不少黄埔将领向老蒋求情,但震怒的老蒋还是下令将李延年判处“十年徒刑”。 关了一年后,李延年被保释,但由于被痛恨他的陈诚革除了军籍,因此再无收入。晚年的李延年,生活困顿,常以盐水泡馍充饥,最终潦倒而死。(图片:朱绍良)
1949年7月,蒋介石要设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朱绍良以为长官非己莫属。任命发表后
史记峰会
2025-01-12 22:01:46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