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培养你们,培养完了你们都到美国去,那中国谁建设?”这是2020年郑强教

每日一段历史 2025-01-14 16:19:13

“中国人民培养你们,培养完了你们都到美国去,那中国谁建设?”这是2020年郑强教授公开发表的言论,就此掀开了一场“科学有无国界”的热议…… 对于这个问题,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的答案非常漂亮,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 “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并不难理解,意思是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忠于自己的祖国,不要因为科学做背叛祖国的事情。 其实,“科学有无国界”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能只用简单的“有”或“没有”去回答。 举一个美苏冷战时期的例子,美国和苏联关系紧张,科学家的“国界”也十分明显。 美西方的科学家想要访问苏联可谓是困难重重,苏联科学家的限制则更多,不光不能随便出国,连参加本国的国际会议都受限。 不过,科学不同于哲学争辩和历史是非,它有一个属性叫“价值中立”,因此,科学是有可能打破国界的。 期间,美苏之间也有科技合作,不过因为两国本身就属于竞争关系,其目标自然也不一致,苏联的想法是通过与美国的交流提高本国的科技,美国的想法则是借着合作的机会去获取苏联的政治发展情况。 不管怎么说,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的科技合作确实是存在的,虽然苏联科技相对落后,但美国科学家还是从苏联专家那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技术。 但上述说法并不是要证明科学无国界,因为这种笼统的说法站不住脚,“忽视了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科学运作方式、科学结构、资助方式、科学历史背景,甚至忽视了语言对科学合作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多方面,还是以美苏两国举例,美国的科学家喜欢实验和仪器,而苏联科学家更看重思维逻辑,美国的科研经费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企业,而苏联则全部来自国家拨款。 再来说一说中国,当今中国面临很大一个问题就是人才流失,就像郑强教授说的那样:“到了今天中国人民还在犯傻,就像喝了什么迷魂汤啊,什么科学无国界,简直愚蠢!中国人民培养你们,培养完了你们都到美国去,那中国谁建设?” 为什么中国的人才喜欢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扎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可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发展机遇。 人才流失是好是坏,答案显而易见,中国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的人才,最后却被欧美国家所“享用”,往近了说,这是国家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流失,往长远了说,甚至能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郑强教授也给出了建议。 其一,我国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人才创造更好的求学条件,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其二,科研机构也应该行动起来,建立健全奖励制度,以此来提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此举可以起到吸纳更多人才的作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性。 其三,社会也应该担负起责任,理智“追星”,追那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明星”,追那些为中国发展呕心沥血的“明星”。 其四,就是爱国热情的培养,让人才愿意留在中国,愿意为祖国奉献心血。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国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眼睛和留住人才的决心。

0 阅读:5
每日一段历史

每日一段历史

讲述大国崛起,弘扬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