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李嘉诚请风水师蔡伯励为亡妻迁坟选址,对方要价 200 万,李嘉诚嫌贵愣住,没想到蔡伯励一句话让他痛快答应,究竟咋回事? 李嘉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白手起家到成为商界巨擘,他的经历值得细细品读。对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他却持不同意见。他坦言,20世纪50年代选择经商的道路,并非出于本性,而是迫于经济环境的需要。原本他计划在赚够钱后便专注于学术追求,但命运的安排让他不得不改变初衷。虽然这条路与他的性格背道而驰,但他始终全身心投入,让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他认为,人要追随兴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承担起应做的责任。 谈及家庭,他对儿子的评价颇为低调,表示他们并非特别出色,但拥有简朴的生活方式,不为名利钻营。李嘉诚回忆,自己在30岁前便已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但从不愿为金钱过分折腰。然而,当涉及公益事业时,他从不吝于向人求助,甚至将之视为责任。他认为,为帮助他人而做的事无关羞耻,反而是值得坚持的信念。 尽管外界对他有着高度关注,李嘉诚却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他总以“树大招风”和“不想多言以免犯错”作为推辞的理由。2022年,他在一次少有的采访中透露了自己的工作习惯。他的办公桌整洁得没有一张纸,这是他多年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的结果。办公室内设有六部电话,其中一部专为家人和至亲朋友使用,体现了他对隐私和效率的重视。 办公室内唯一的装饰是一幅对联,出自晚清名臣左宗棠:“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他秉承着“择高处立”的事业追求,“寻平处住”的生活态度,以及“向宽处行”的人生格局,在商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保持了内心的从容与谦逊。 2006年的香港,已是繁华璀璨的国际大都市。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年逾古稀的李嘉诚正在为一件私事烦恼。他的夫人庄月明离世后,作为丈夫的他一直想为妻子寻找一处风水宝地安息。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联系昔日的恩师、著名风水师蔡伯励,请他帮忙选址迁坟。 这个决定,让李嘉诚不由得想起了他与庄月明的往事。时光倒流到上世纪40年代,那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小渔村。年轻的李嘉诚随父母从战乱中的大陆逃难至此,举目无亲,一切从零开始。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他遇见了同样来自移民家庭的庄月明。 那个年代的香港,机会与挑战并存。为了养家糊口,十几岁的李嘉诚就开始在塑料厂做学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微薄,但他从未抱怨。庄月明见证了这个年轻人的奋斗,也陪伴着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两人在相互扶持中,感情也在悄然滋长。 随后的日子里,李嘉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从贩卖塑料花起家,到后来涉足房地产,再到扩展到零售、能源、通讯等多个领域,庄月明一直都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在李嘉诚打拼事业的过程中,蔡伯励也曾指点迷津,为其选择了几处风水极好的办公地址,为日后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时光飞逝,当年那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如今已是香港首富,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对李嘉诚来说,庄月明不仅是他的结发妻子,更是陪伴他走过人生低谷的知己。 解放战争后期,大量人口因躲避战乱涌向香港,为这个城市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原本设在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地的洋行和工厂也纷纷迁至香港。随着上海这一远东金融中心的衰落,香港迅速崛起。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86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会员,香港用了不到四十年时间发展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这一变迁中,李嘉诚的名字成为绕不过的存在。 他于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到1986年登顶香港首富,这并非偶然,而是他敏锐的商业眼光与对趋势的精准把握所促成的必然结果。1957年,李嘉诚抓住了“塑胶花”的商机,一举成名,成为“塑胶花大王”。 原本默默无闻的长江塑胶厂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塑胶花生产企业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在生意场上,他秉持“先做稳,再做强”的理念。他常说,“未购先想卖”,做任何交易前都会进行最坏的打算。 他在99%的时间里关注潜在风险,仅用1%的时间考虑盈利空间。在他看来,生意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而充分的准备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他比喻道,就像一个机械手表,如果某个齿轮出现问题,整只表都会停顿。 同样,一家企业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面临失败。因此,他注重细节,常在事前采取措施防止危机发生。李嘉诚始终强调稳健经营。他的资产每年都在增长,这与他不负债的原则密不可分。自1956年起,他个人再未背负任何债务。他坦言,贫穷的经历让他更加小心,从不会冒不必要的风险。 他提到,“穷人易过,穷生意难过。”贫穷可以通过节俭生活熬过,但生意失败却可能一蹶不振。因此,他始终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经营。他的成功不仅源于敏锐的商业嗅觉,更在于他的谨慎和远见。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这也成为香港崛起进程中的重要注脚。
2006年,李嘉诚请风水师蔡伯励为亡妻迁坟选址,对方要价200万,李嘉诚嫌
运赛过去
2025-01-15 20:06:54
0
阅读: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