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拿着一张85年前的欠条,对工作人员说道。 主要信源:(人民网——湖北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 金额400元大洋(图))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来要回去!2015年湖北一老人来到政府门外,终于鼓起勇气走了进去,手里攥着一张85年前的欠条,那是红军部队给他们家写的,他们家人一直当成传家宝,如今家里遇到了困难,急需要钱,他才拿出来兑换。 可是接下来的一幕彻底让这个老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在孝感市的一条安静街道上,阳光斑驳地洒在一位老人的身上,他的名字叫做杨明荣。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纸条,让他在市政府的大门前徘徊许久,内心纠结着要不要进去。终于,鼓起勇气,他敲响了那扇大门。 当老人颤抖着双手递上那张纸条时,领导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纸条,一行行工整而略显模糊的字迹映入眼帘,上面写着今日欠杨长银大洋400块,日后可来某某地方兑换。 这张欠条,是杨明荣的父亲杨长银留下的宝贵遗物。杨长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亲眼见证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但相比之下,杨家还算得上是小康之家。祖上传下来的几亩良田,加上杨长银的勤劳经营,使得杨家在当地小有名气。 然而,那时的中国,正值风雨飘摇之际,红军战士们在国民党的重重围剿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和战斗能力,红军不得不四处筹集物资,承诺在抗战胜利后一一偿还。而淳朴善良的乡亲们,虽然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富裕,却依然倾尽所有,默默支持着这支正义之师。 在那个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红军战士们衣衫褴褛,脚上的鞋子破旧不堪,有的甚至只能穿着草鞋行军。这样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杨长银的心。 他深知,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正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守护像他一样的普通百姓,才甘愿承受如此艰难。于是,杨长银与家人商议后,毅然决然地拿出了家中的全部积蓄——400大洋,亲自送到了红军部队。 红军领导接过这笔沉甸甸的援助,眼中满是感激。他们深知,这笔钱对于杨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更明白这份情谊的厚重。为了表达谢意,红军当场写下了一张欠条,承诺将来一定会归还。而杨长银,从未想过要真的收回这笔钱,他视之为一种荣誉,一种传承,打算将其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岁月如梭,转眼间,老一辈人已相继离世,这张欠条也辗转到了杨明荣的手中。他清晰地记得,父亲临终前,满是深情地嘱咐他,要好好保管这张欠条,但千万不要拿去兑换,因为它是杨家永远的骄傲。 然而,世事无常,生活的重担有时会让人喘不过气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杨明荣家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尤其是老伴的一场大病,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76岁的杨明荣终于鼓足勇气,带着那张珍藏多年的欠条,走进了孝感市政府的大门。 经过一番细致的核查,政府确认了欠条的真实性,被这份跨越85年的军民深情所感动。为了表彰杨家的无私奉献,政府不仅按照现代价值,给予了杨明荣4万元人民币的补偿,还特意安排了医疗专家为他的老伴诊治,让这份历史的情谊在现实中得以延续。 这张欠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段烽火连天岁月中,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它跨越了时间的长河,见证了人民与军队之间的信任与支持,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孝感这片土地上,这份情谊被再次提起,让人们不禁感叹,有些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有些情感,永远值得铭记。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一
小张的社会
2025-01-23 17:15:5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