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曾国华中将回到了广东省五华县岐岭镇老家,专门去看望了自己的老父亲。 曾

运赛过去 2025-01-26 19:29:18

建国后,曾国华中将回到了广东省五华县岐岭镇老家,专门去看望了自己的老父亲。 曾国华自幼离家,经历了漫长的戎马生涯,南征北战,但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亲人。革命成功后,他更是深深思念故土。1937年2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他写了两封信给家乡的亲人,希望能与他们取得联系,但遗憾的是,信件并未得到回应。 随着部队南征北战,曾国华离家越来越远,只能压抑住强烈的思乡之情。直到1949年,随着四野进军南方并调任第13兵团参谋长,情况才有所变化。同年12月,广西军区成立,第13兵团部兼广西军区机关设在南宁。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1950年2月,他通过各种途径与家人取得了联系。 曾国华出生在家乡一座传统的客家院落。院落的门楼上挂着“曾国华将军故里”的牌匾,屋内的陈设朴素无华,显得格外古朴庄重。尽管这里是他的出生地,但曾国华的童年并未在这片故土上度过。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老十,家境贫困,生存十分艰难。在他3岁那年,父亲曾文山忍痛将他卖给了隔壁村的吕家作为养子,过着寄人篱下的艰难生。 从小他便热爱武术,苦练身手,锻炼出一副强健的体魄。他11岁进入学堂,虽然学业断断续续,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会了不少字。放牛时,他常常一边放牧,一边读书、练武,生活虽然艰难,却也乐在其中。14岁那年,曾国华得知北伐军在龙川县老隆镇征兵,他毫不犹豫地丢下手中的牛绳,冒雨步行十几里路来到老隆镇报名参军,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1931年8月,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于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红军中一员英勇善战的骁将。 一九五零年初春,广东省五华县岐岭镇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身着军装的将军,正是从北方千里迢迢返乡的曾国华中将。春日的岐岭镇,层层叠叠的青山环绕,成片的稻田在微风中泛起波浪,村口的大榕树下三三两两的老人在闲谈,一派祥和的景象。 曾国华的归来在镇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地的乡亲们纷纷从田间地头赶来,有认识他的,也有不认识他的。认识他的老人们激动地向周围的年轻人介绍:这就是我们岐岭镇出去的大将军啊!不认识他的人也都伸长脖子张望,想要看看这位威名远扬的将军究竟是什么模样。 村口的小路上挤满了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有人说起曾将军年轻时候的事,有人谈起他在战场上的功绩,更多的是询问他这些年的经历。曾国华虽然已经位居高位,但对乡亲们的热情却显得格外谦逊,一一答话,态度亲切。 在镇子的东头,有一座低矮的土砖房,这就是曾国华记忆中的家。房子的墙壁已经有些斑驳,门框上的红漆也已经褪色,但那熟悉的轮廓却让他驻足良久。此时的老屋里,住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那就是他年近九旬的父亲。 乡亲们都说,老人这些年来的生活都是靠邻里的照应。隔壁的李婶常常给他送些热汤,对面的张大爷有时会帮他劈些柴火。虽然生活清贫,但总算有乡亲们的关照,倒也不至于挨饿受冻。老人虽然话不多,但对邻里的帮助总是连连道谢,有时还会坚持把自己门前种的几棵青菜送给帮助过他的邻居。这一刻,父子相见,却是如此的陌生又熟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时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2营营长的曾国华,带领部队在1937年9月25日于平型关展开了与日本侵略军的首场激战。清晨8点,空中突然传来日军飞机的嗡嗡声,曾国华立即指挥全营隐蔽。 待日军先头部队进入防守区域后,他果断下令开火,突如其来的伏击让日军一时猝不及防,纷纷跳下车四散逃窜。没有子弹时,他便使用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枪托,枪托断了就与敌人赤手空拳搏斗。 在激烈的战斗中,曾国华敏锐地发现西南方向的两股日军已抢占了1363高地,意图以火力控制老爷庙,并威胁115师的指挥所。他立刻带队冲上山头,与敌军展开反击,经过多次肉搏,终于成功夺回山顶,将敌军逼回沟底,取得了胜利。 1950年10月,曾国华将军因公务到福建出差,顺路回到了阔别26年的家乡五华岐岭,尽管此行仅是短暂停留。1953年冬,他因在朝鲜指挥作战未能赶回家乡父亲的丧礼,深感遗憾,成为他一生未能释怀的痛。他经常通过书信与家人保持联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并叮嘱子侄后代要勤奋读书,自力更生。 谈到父亲,曾林辉常用“慈父”“疼爱”“和蔼”等词语来形容他,这与曾国华在战场上那位铁血将军的形象截然不同。曾林辉回忆道:“父亲虽然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但在家里,他总是疼爱我们,性格温和。”他提到,家中曾经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每餐的食物量都被严格分配,但每次父亲总是将自己的菜夹给孩子们,自己几乎没有剩余。

0 阅读:89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