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杨振宁的反对理由基于多方面的深入考量。 从资金层面来看,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CEPC项目),预估投入至少2000亿人民币,最早要到2050年才能完工。建成后,每年的维护运营费用又是一笔巨额开支。 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对当时中国的财政状况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负担。如果把这些钱用在其他关键领域,可能会发挥立竿见影的巨大作用。比如基础教育、医疗、芯片等领域。 相比之下,对撞机项目的资金机会成本过高。 人才储备方面,杨振宁指出当时中国高端物理研究人才极度稀缺,从事高等物理研究的学者占全球比例不到1%。 即便对撞机建成,很可能要高薪聘请大量外国专家。如此一来,研究成果或许会被外国科研人员主导,中国难以充分收获科研果实,极有可能沦为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他还提到了国际案例。1987年,美国曾联合40多个国家启动SSC计划,原计划耗资30亿美元,但因管理混乱和预算膨胀,最终在花费20亿美元后被迫终止。 欧洲随后接手相关技术,建成了LHC并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而美国则彻底失去高能物理的领先地位。杨振宁认为,中国若重蹈覆辙,代价将远超美国。 并且,LHC耗资约40亿欧元,历时14年建成,吸引了全球7000多名科学家参与,但除希格斯粒子外,尚未取得颠覆性成果。支持者认为,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经之路;反对者则称其“性价比极低”。 杨振宁尤其指出,LHC的维护费用每年高达10亿美元,而中国若建造更大的CEPC,后期投入可能是个“无底洞”。 另外,日本的国际直线对撞机(ILC)项目,同样因资金与技术困境,推进缓慢。 王贻芳则从技术自主性反驳。他举例说,中国过去在燃气轮机、盾构机等领域因技术被“卡脖子”而被迫高价进口,如果不抢占高能物理的制高点,未来仍会受制于人。 他还强调,CEPC的建造能带动超导磁铁、真空技术等上下游产业,甚至可能催生“意外突破”,就像互联网最初源自CERN的粒子研究一样。对于“为他人做嫁衣”的质疑,他提出可通过国际合作分摊成本,并确保中国主导实验设计。 他认为,大型粒子对撞机一旦建成,中国将成为全球顶尖科研技术中心。凭借这一先进科研设施,能够吸引全球物理学家汇聚中国,开展前沿实验与研究。有望借助国际科研力量,实现粒子物理研究的快速突破。 与此同时,国内科学界的分歧逐渐公开化。2016年9月,王贻芳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长文,详细论证CEPC的科学价值;杨振宁则联合多位学者撰写反对文章,强调“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应优先满足更紧迫的需求”。 最终,国内11位顶尖物理科学家投票,6票赞成杨振宁的建议,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暂时搁置。 2019年,杨振宁在公开演讲中再次表态:“Party is over(盛宴已结束)。”他建议年轻学者“不要继续研究高能物理”,因为“这个领域已没有太多新东西可挖”。 王贻芳则持续游说,称CEPC的预研技术已取得进展,如新型加速器设计能降低30%成本。2021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CEPC预研报告完成,但项目仍未获批。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
地元历史档案
2025-02-14 13:23: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