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盉,与“吴国第一铜器”宜侯夨簋同出土

坚持走路 2025-02-14 15:04:51
【P1-4,青铜盉(一对)】 西周 1954年采集自江苏丹徒大港烟墩山遗址 这对青铜盉盖饰兽头、颈饰一圈回旋式龙纹。 1954年6月,江苏丹徒龙泉乡村民在烟墩山南麓农忙翻土时,掘出鼎、鬲、盘、盉等10多件青铜器,其中包括这两件青铜歪,交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0月,南京博物院牵头华东文物工作队组成调查小组,在这批青铜器发现地进行了实地勘查,发现铜鼎、石器、陶豆等其他遗物。 1954年在镇江丹徒大港烟墩山还出土了大名鼎鼎的宜侯夨簋(P5),高15.7厘米,因底部计有126字的铭文,记载了西周的分封情况,被称为“吴国第一铜器”,宜侯夨簋现收藏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说起这批铜器发现的过程,记录这件事最早公开发表的文史资料之一《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刊于1955年5期《文物参考资料》,作者为集体署名“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这篇竖排、繁体字印刷的文章开篇写道:“1954年六月间,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农民聂长保的儿子聂金海在烟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山芋地垄沟时,无意间在地表下三分之一公尺的土里掘出一只鼎……簋……共掘得铜器十二件。” 当年,聂金才的父亲和大哥这天在烟墩山南坡自家山芋地里挖出古代东西的消息一传出,聂金才和家里的其他孩子一起涌上山看稀奇,并合力将这些器物搬回了家。聂金才清晰记得,那年当地正在发大水,门前有条蓄积充足的水沟,他和家人就是在这条沟里,一起用刷子把12件带着泥土的器物逐一清洗干净…… 身为一家之主的聂长保朴素地感觉到“这是文物”,必须上缴国家。于是,这批重见天日的千年宝器,只在聂家“休整”了短短一宿,第二天就被迅速全部转交到当地政府手上。 当年10月上旬送达省里并进行陈列展出。此后,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博)建成,从各地调拨文物,江苏被调拨的文物中就包括宜侯夨簋。

0 阅读:4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