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出土的春秋邾国铜罍,纹饰少见
坚持走路
2025-02-15 15:57:20
【P1-5,铜罍】
春秋
民国期间滕县(滕州)安上村出土
当时一共出土14件青铜器,王献唐第一时间赶到滕县,把器物运回山东省立图书馆保存并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王献唐根据青铜器铭文,结合文献记载,考证这批青铜器为春秋时期邾国器物。
王献唐(1896~1960年),号凤生、凤笙,今山东日照市人。1929年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兼理山东金石保存所。于金石版本目录、音韵等学科多有建树,也是山东近代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与傅斯年等共同领导了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为山东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著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等50余部著述。
抗战时期,王献唐先生在潍县发现陈介祺万印楼后裔欲将包括古钱币、秦汉砖瓦、石刻等在内的3846件珍贵文物以9万银元卖给日本人。王先生果断举报、查封并归公,成功阻止了这些文物流失海外。在时局动荡的年代,王献唐先生坚守“这是山东文献精华,若流失海外,何以面对齐鲁父老”的信念,积极申请经费,寻访乡贤,致力于防止珍贵文物流失。当日军逼近济南时,他将馆藏珍品历经万里辗转,运至四川后方妥善保存。建国后,这批文物得以完整归还山东,使得齐鲁文化得以在战争的阴霾下重现光彩。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