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徐楼滥国墓地,一次出土7件铸镶红铜器

坚持走路 2025-02-17 17:52:08
【P2-7,镶嵌红铜盘】 春秋 2009年峄城区徐楼1号墓出土 口径44、腹径43.2、通高12.8厘米 口微敛,平折沿,方唇,浅腹,平底略内凹,三矮蹄足肥大。上腹部两侧有长方形附耳外折。耳上平面饰兽面,腹及底部镶铸红铜菱形纹,部分缺失。古董 【P8-10,铜匜】 春秋 2009年峄城区徐楼1号墓出土 长33.4、宽19.2、通高11.8厘米 椭圆形,口微敛,兽首管状流,沿两侧中部有对称外凸的折曲凹槽,浅腹,圜底,下附三矮蹄足肥大,尾部有兽首鋬。腹及底部镶铸红铜菱形纹,部分缺失。 【P13-15,镶嵌红铜敦】 2009年峄城区徐楼1号墓出土 口径25.6、腹径25.6、底径13.8、通高14.6厘米 盖器相合近椭圆形,弧顶盖,喇叭形捉手,口沿有3个小钮与器口相扣。器侈口,平沿,圆唇,束颈,折肩,弧腹,平底。上腹两侧有棱形环耳。盖顶捉手镶嵌一周红铜齿状纹,内镶嵌红铜圆涡纹,盖面分别镶嵌一周红铜齿状纹和瑞兽纹,腹部镶嵌一周红铜瑞兽纹和两周红铜齿状纹。 【P16-17,铜舟】 2009年峄城区徐楼2号墓出土 椭圆形,口微敛,尖圆唇,浅腹,上腹近直,下腹弧内收,平底。腹部两长边的中间上部各铆有一兽首形环耳。器壁较薄,热锻而成。腹壁内底錾刻细密的交体龙纹一圈,内有蟾蜍纹和椭圆形四叶纹。 徐楼出土的红铜铸镶青铜器的红铜纹饰有与器身等壁厚和非等壁厚两种形式,其中等壁厚的红铜问世或直接铸镶在青铜器身上,或在纹饰侧壁预留凹槽,浇筑中青铜器身与红铜相接部位形成推头来固定红铜纹饰。非等壁厚的红铜纹饰或通过与纹饰相连的红铜支钉固定,或在纹饰底部添加青铜垫片来固定纹饰,形成器物型腔确保器身的浇注。 从铸造工艺推测。红铜铸镶青铜器是先将红铜纹饰固定在铸芯和铸范之间,然后再浇铸青铜器身。 红铜铸镶技术起源于春秋中晚期,是基于块范法铸造、在垫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饰技术,展现了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精湛技术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铸镶红铜的青铜器仅有百余件,而徐楼两座墓就出土了7件,是目前已知一次性出土最多的,而且从工艺手法和纹饰来看,其时代也是最早的。 因此,枣庄地区应是红铜铸镶工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徐楼墓地位于峄城区坛山街道徐楼新村西约1000米的山坳中。2009年5月,枣庄市文物部门对徐楼墓地两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出土的随葬品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和骨器等,其中青铜器多达193件。根据墓葬规模、年代及随葬品分析,应为春秋晚期滥国贵族墓地。 枣庄博物馆

0 阅读:2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