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盛宴——朱鲔石室,最大汉画像石祠堂

坚持走路 2025-02-17 17:55:19
【视觉的盛宴——朱鲔石室】 朱鲔石室是一座东汉中晚期悬山顶双开间式房屋建筑,是至今保存下来的最为高大的汉画像石祠堂,综合运用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技艺,极具艺术代表性。 石室由高大而整齐的石板拼砌而成,无门扉,以内部三面墙壁上雕刻的仿木构建筑,与分布在建筑内流畅洗练、立体感极强的线刻人物画像等独具特色。石室外部也刻有精细的人物、纹饰,为其他祠堂所罕见。 石室画像与同期祠堂常见的礼仪性拜谒主题不同,而是精心刻画了一场宴会,华美的服饰、忙碌的仆从,琳琅满目的饮食和器具,各具情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直率地表现出对现实享乐的追求。 朱鲔石室是一座墓上石祠,原位于山东西南部金乡县城西约1.5公里的李庄村东,其地东汉时属山阳郡金乡县。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济宁运河同知黄易与金乡县令马于荃发掘出因河水泛滥而淫没于地下的“朱鲔石室”。黄易在《得碑十二图》记录了他自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八年(1775~1793)在山东访碑的经历。 朱鲔石室综合运用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技艺,极具艺术代表性。石室主人旧说为扶沟侯朱鲔,如今考古材料日益增加,研究者多认为其年代在东汉中晚期之后,与两汉之际的朱鲔无关,今依旧说,仍命名为“朱鲔石室”。 “朱鲔石室”坐北朝南,面阔两间,悬山顶。从东、西内壁中央凸雕的立柱可知,其进深亦是两间。复原后的“朱鲔石室”室外面阔4.36米,高约3.4米左右(加上盖顶石和脊石的厚度),是目前所见东汉祠堂中体量最大的一例。 1927或1928年,金乡县士绅周文奎将石室带画像的三壁的石板迁移到县城文庙明伦堂保存。包括地板、前立柱、隔梁石、承檐枋、檩石、顶石等无画像的建筑构件均在迁移时被丢弃。 1934年5月,美国学者费慰梅(Wilma Canon Fairbank)调查了金乡县城保存的原石以及原址上与石室相关的墓葬。数年后,她结合拓片对石室建筑结构进行复原,使得这组画像石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费慰梅的复原研究1942年发表后,得到了西方美术史学界的重视,引发了关于中国早期绘画史风格问题持续的讨论。费氏的研究也受到建筑史学家的关注,梁思成1942~1944年写作的《中国建筑史》第六图“汉墓石室”即载有“朱鲔石室”的平面图、立面图和断面图。 1983年,“朱鲔石室”存世的构件被迁移到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大小共计17块,原属11石,除东、西壁早年各遗失一石外,其余壁面石板基本可以拼合。

0 阅读:3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