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顶骨用具,江苏吴江梅堰遗址

坚持走路 2025-02-17 18:01:21
P2-4,人顶骨用具,江苏吴江梅堰遗址;玉觽,战国,安徽寿县赵家老孤堆 【人顶骨用具】 新石器时代 1960年采集自江苏吴江梅堰遗址 1960年2至4月,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市文管会联合组成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对江苏吴江梅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石、玉、骨、角、蚌、陶等器物122件,采集文物4000多件。 梅堰遗址分早晚二期,早期为距今约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晚期为距今约4000多年的良渚文化。 采集物以骨器为多,其中这件人顶骨用具,用人头顶骨制成,四周锯齿磨光,略成椭圆形器皿状,四边钻四小孔,小孔对穿,可能做系绳用,在江苏古遗址中为首次发现。 梅堰,原为吴江二十三个乡镇之一,位于吴江区中部偏西,东距平望镇区5公里,西离震泽镇11公里,现为平望镇的一个社区。 在梅堰社区办公楼北侧约2公里的龙南村内,有一个村落遗址,名为袁家埭遗址。该遗址位于太浦河南岸,西近太湖,面积约6.5万平方米。 1958年和1959年冬,曾在这里发现大量兽骨、鹿角。 1960年,在此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43平方米,地层堆积分六层,厚1.64~3.62米,其中第六层为马家浜文化,将梅堰和平望的历史又往前推了一千年左右。 在马家浜文化层中发现了以蛤蜊壳、草木灰、芦苇铺垫的地面,并有约略排列成长方形和椭圆形的木桩居住遗迹。出土的文物中,骨器占多数,其中一部分有精美的雕刻,以镞、锥、针居多,磨制穿孔技术颇为精细,尤其是用人头顶骨穿孔为器,在江苏是第一次发现,以麻龟背制成的铲,雕刻鱼形骨匕也均属罕见。 从出土的动物骨骼中可知当时在遗址附近活动的有水牛、斑鹿、麋鹿、野猪、狗等,还有鼋、麻龟、蚌、鱼等两栖或水生动物。 第四层黑灰土层为良渚文化文化层,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器形有矮圈足豆、高颈贯耳壶、葫芦形尊等,其中灰陶海豚形壶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为国家一级文物。石器有石镰、石刀、石耘田器等。还出土有纺织用的纺轮,说明吴江作为丝绸之乡早在史前就已转动纺轮了。

0 阅读:3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