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兽面纹玉圭,源自良渚文化?
坚持走路
2025-02-17 18:55:55
P1-4,兽面纹玉圭,山东省博物馆
P5-6,山东临朐西朱封M202出土的玉冠饰,中国考古博物馆
【P1-4,兽面纹玉圭】
龙山文化
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
1963年,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的发掘中,一件带有神秘兽面纹的玉圭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
这件玉圭呈窄长梯形,尺寸为高18厘米,最宽处4.9厘米,最厚处0.85厘米。它的质地坚硬,颜色青中泛黄,经过精心打磨,表面光滑如镜。由于长时间埋藏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玉圭呈现出多种沁色,如上段的乳白色和下段的褐赭色。
玉圭的一端较窄且厚,可能是作为柄部使用,而较宽的一端则带有斜刃。更引人注目的是,玉圭的正反两面都雕刻有似兽似人的面纹。
[一R] A面(正面)兽面纹的头冠、臣字形双目、口部的造型样式与西朱封玉冠饰兽面纹具有较高相似度,该兽面纹的冠中央呈起尖“介”字状,双目为圆形,外面被双层阴线包围。
[二R] B面(反面)兽面纹的造型与A面类似,但是双目为圆形旋目,口部出现整齐的巨齿。
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兽面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图像演变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
从良渚玉器神兽纹饰确立兽面纹的基本造型元素,到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石峁遗址等出土文物中兽面纹的延续与发展。
它们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见证了怎样的文化交流与传承?
良渚玉器的兽面纹额头出现带有尖顶的“介”字形冠;面部出现阴线刻出的同心圆眼双目;阔口轮廓由弧边构成,露出成排的巨齿,嘴角出现獠牙。
良渚玉器兽面纹这种表现方式抓住动物面部最显著的特征,采用抽象、夸张、隐喻的手法,用局部形象代替整体,这或许可以作为原始先民对动物正面透视关系的最初认识。
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出土的玉器上所出现的兽面纹均可以找到良渚兽面纹的造型影响。
这些兽面呈现出许多共同特点:圆眼,阔鼻,宽嘴,有獠牙,均是正面图式,只有兽头部形象。山东龙山文化中带有兽面纹的出土文物有山东临朐西朱封M202出土的玉冠饰(P5-6,中国考古博物馆)和两城镇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玉圭(P1-4,山东省博物馆)。
后石家河文化中也出现了大量带有兽面纹的玉雕。玉雕中出现的兽面纹同样出现冠、双目,口部和鼻,它们都较为抽象。
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的石雕也刻有大量的兽面纹,冠、双目、阔口的造型均遵循良渚兽面纹的造型法则。
(文字来源于网络)
山东省博物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