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甚六鼎,吴王余昧墓出土的徐国青铜器
坚持走路
2025-02-18 00:13:39
【P1-2,P11-12,甚六鼎】
春秋
198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
通高21.8、耳高6.1、腹深13.4、口径21.1、厚0.4厘米。
深腹,底,方唇,子母口微敛,有盖。盖的捉手为九条头向上的小龙,口中衔环,环上饰两道绳索纹,捉手向外为三周蔓纹带,美身饰羽状纹。腹上有一道凸起的绳索纹,上有两周下有一周夔纹带,夔身饰鳞纹。盖和腹上的夔纹皆两夔为一组,尾部相交,张口瞪目,回首相顾。两长方形附耳,两耳面饰蟠螭纹,耳侧上饰夔纹,两边饰变形蝶纹三蹄足,足的上部为兽面纹。
鼎腹内及盖内有铭文,锈蚀。
江苏省丹徒县大港至谏壁一带的沿江山脉,属宁镇山脉的一个分支,在山顶和山下,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土墩。自1954年在烟墩山发现“宜侯夨”墓以来,又先后在根山、磨盘墩和荞麦山等地发现两周墓葬。
1984年5月,考古人员对大港至谏壁沿江的墓葬进行了科学发掘。
基葬位于北山的顶部(北山顶,又名背山顶或背顶山),海拔81.6米,为大港至谏壁间的最高峰。北山东距大港镇约3公里,西距谏壁镇约5公里,其东为西烟墩山,西为青龙山,南靠连绵的大山(山名),北临滔滔长江,气势雄伟壮观。
墓葬早年被盗,盗墓当在填土之后,封土之前。从封土中不见一点春秋以后的遗物来看,盗墓的时间应与埋葬的时间相去不远。至于盗墓的原因,目前尚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随葬品全部为实用器,而放置的位置则是象征性的。最明显的是墓道中随葬有车马器,表明死者生前是拥有车马的。
从墓葬的整个布局来看,有的合乎周礼,有的亦有僭越。
墓葬中用人殉和人祭。在中原地区,西周以后,则很少用生人殉葬。而吴国直至吴王阖闾,仍用生人为殉。《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不仅有阖闾为其女滕玉葬时用“童男女与鹤俱入羡门”的记载,而且也为河南固始县勾敔夫人墓、丹徒县的粮山二号墓、北山顶墓和在北山顶之后发掘的青龙西山墓所证实。墓葬中不仅用人殉,还用人祭,殉人用丝织物包裹,且各有一套随葬器物。
墓道内随葬礼器有青铜鼎3件,附青铜勺1件,青铜缶2件。
墓葬中出土的编钟和甚六鼎,为徐器。依编钟铭文可知,作器的□□为徐王之孙,□楚之子,亦即作鼎的甚六。
徐国青铜器徐国赢姓,地处苏皖交界的洪泽湖一带。
该墓出土的尸祭缶盖和余昧矛,是在吴国疆域内出土的人名确凿的吴王之器。
尸祭即夷祭,也称为余祭。余祭为寿梦次子,余昧为寿梦三子,先后为吴王。
推断墓主可能为吴王余昧。(文字来源于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