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

浮梦随形游 2025-02-18 17:18:21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1984年,北京的两会正在紧锣密鼓地举行,作为新华社记者的张严平被指派采访一位来自陕西的航天专家杨南生。 当时的她年仅27岁,而对方则是年过半百的科学家,已有63岁的高龄。 杨南生早在1950年,他便放弃了英国的优渥待遇,毅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 杨南生和他的团队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题,还得面对种种困境。 杨南生和团队成员常常在西苑旅行社租下房间,靠蜡烛和手电筒在水泥地上奋力绘制设计图纸。 长时间的奋战,使得他们的身体也变得异常疲惫。 他还曾带领团队深入荒草丛生的发射场,常常吃住在简陋的防空洞中。 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许多人身上都长满了疥疮。 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科研工作上。 无数个日夜,他挑灯苦读,深入研究了大量的英文书籍,直到凌晨一点还在记录笔记。 即便如此,杨南生和团队的努力曾多次以失败告终。 然而,最终他们突破重重难关,成功研发出中国的首台复合固体火箭推进剂发动机。 尽管成绩斐然,杨南生并未因此获得应有的荣誉。 在政治斗争中,因拒绝与上级妥协,他被“雪藏”至陕西,离开了北京。 即便如此,杨南生依旧坚守自己的科学梦想。 张严平走进了杨南生的办公室时,这个身穿朴素的老者,不仅没有严肃的气质,反而显得亲切而富有幽默感。 他的眼中透露出智慧的光芒,笑容中带着一股无形的温暖。 杨南生避重就轻地回答了关于自己日常工作的问题,但随即便引导话题开始问张严平的兴趣爱好。 他关心现代年轻人听什么音乐,关注时代的变化,讨论文学与艺术。 两人谈论的内容从科技到文学,从音乐到人生,话题无所不包。 两小时的采访转眼过去,张严平原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采访,却没想到找到了某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告别时,她感到依依不舍。 几天后,他们相遇,杨南生主动与她交流,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谈及曾经的爱情与失落。 在这次对话中,张严平进一步了解了杨南生。 而杨南生也从中看到了张严平身上独特的魅力。 两人开始通过书信交流,尽管身处不同的城市。 杨南生在信中表达着对张严平的思念,同时也分享着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张严平已经无法摆脱对杨南生的情感依赖。 尽管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有时让她感到矛盾,尤其是张严平的父亲强烈反对女儿嫁给一位年过花甲的男人,但她始终无法忽视与杨南生之间那种情感。 杨南生在书信中也坦言,他一生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积累了无数的理性与逻辑,却在面对这段爱情时感到无比的脆弱。 36岁的年龄差距让他一度迟疑。 1986年,杨南生在一次赴京的会议中与张严平再度重逢。 然而这次的相遇,杨南生突然提出了结婚的请求。 张严平激动不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 在同年,二人举行了简朴而充满爱意的婚礼。 婚后的二十多年里,杨南生始终未曾放弃寻求张严平父母的认可,他鼓励妻子常给家里写信,传达自己对她父母的尊敬。 最终,父母认可了这段婚姻,张严平长久以来的心结也在此时解开。 进入晚年,杨南生喜欢听音乐。 他的小木橱里整齐地排列着磁带,并将它们的目录整理得井井有条。 杨南生的身体逐渐衰弱,行动也变得不再灵活。 杨南生在87岁时经历了一场急性胃溃疡,病情让他迅速衰弱,尤其是在被诊断出腹主动脉瘤后,身体更是逐渐虚弱。 尽管经过紧急手术,他勉强保住了生命。 每次外出看病,妻子张严平都需搀扶着他走下楼梯。 杨南生最终住进了航天医院,接受全天护理。 然而,2013年,杨南生在92岁高龄时因病去世。 张严平整理遗物时,找到了他曾叮嘱过的黑色旧皮包,里面有他生前所写的遗嘱,明确表示希望在病危时不做任何抢救,也不举行追悼仪式,遗体可以捐赠给医院或火化且不保留骨灰。 杨南生离世后,张严平遵循他的遗愿,将骨灰撒入大海。 她难以面对丈夫的离去,曾一度感到孤独。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突然想起了丈夫生前曾说过的一话。 她决心振作起来,去面对未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杨南生,她开始追寻他的足迹。 从卫星发射基地到研究项目。 最终,张严平写成了《君生我未生》。 参考文献:[1]伏萍,天福,李威.缔造飞天梦——我国宇航科学院院士杨南生人生解读[J].中国军转民,2012(9):56-60

0 阅读:95
浮梦随形游

浮梦随形游

浮梦随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