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郳庆铜鬲,源自曹姓的倪、邾、颜姓
坚持走路
2025-02-19 13:10:16
【P1-14,郳庆铜鬲】
春秋
2002年山亭区东江遗址2号墓出土。
共4件,敛口,宽平沿微内斜,方唇,短束颈,浅鼓腹,平裆,三蹄足较高,下端肥大,内侧有一道竖向凹槽。腹部与足相对处各有一扉棱,棱部均出三牙。腹部以扉棱为界饰三组两两身躯相对的卷体夔纹。
沿面顺时针方向铸铭文11字:“兒(郳)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文献通考封建考》、《古今姓氏书辩证》、《路史国名纪》、《万姓统谱》等古籍均有大致相同的考证,即倪姓、邾姓、颜姓皆源自曹姓。
王献唐先生认为:三邾居地土著居民为夷人。周武王封其裔孙曹挟(或作侠)于邾。历七世而至夷父颜(即邾武公),夷父生前及死后,郳、滥相继从邾分出(即史家所称“邾分三国”)。
春秋时期邾、郳、滥号为三国,但溯及血缘关系,当为曹姓同宗。其后,由邾之曹姓又分化出邾(朱)、郳(倪)、颜三姓,及至后来,三姓分化出若干姓氏,支脉繁盛,苗胤不绝。
“郳”本作“兒”,商、周时如此,而至春秋战国则缀加表示地名的“邑”部作“郳”,此亦是古汉字特别是姓氏沿用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阶段现象。
从古文字演变及其含义分析,邾、郳均为国名,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国名都邑名往往在本字右旁加“邑”符,以突出其地理概念。
关于郳国国君之姓氏,目前学术届多种说法,或谓曹姓、或谓邾姓、或谓郳姓、或谓颜姓,以至不少资料载为郳国灭亡之后,其后代才以郳为姓,为避仇又改为倪。
然而,事实或不如此。按照史料与出土文物考证,除郳国始封君友父仍姓邾外,后世历代郳君都应姓郳,这是典型的以国为姓的实例。
2002年6月,在山亭东江1号墓出土的4件铜鬲铭文均为“邾友父”,另一件铜瓶铭文是“霝父君友父”。前者显示其姓名,后者则显示名号。由于友父为郳国始封君,由邾国分生,所以习惯上以邾为姓。
2号墓出土的一对铜壶各铸有对铭,曰“邾庆君”,4件铜鬲(P1-14),口沿上铭文皆为“郳庆”。
3号墓出土的一对铜鬲(P16-18)以及1件匜鼎,款识皆落名“郳庆”。
铭文中君称与姓名互见,“邾庆君”与“郳庆”为一人,前者表明作器者为邾国国君名曰“庆”,后者表明作器者姓名曰“郳庆”。这说明第三代郳君仍自视其国为邾,而无小邾自称。“郳庆”二字则传达了明确信息,这代国君已经不姓邾,而是以郳为姓。
可以明确地说,郳国(小邾国)始封国君友,仍以邾为姓,即邾友,其后代则姓郳。
枣庄博物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