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燕塔——矗立八百年,却倒在了1968年

坚持走路 2025-02-20 16:01:03
P2-9,银塔,北宋,莘县燕塔第七层发现 【聊城莘县燕塔】 位于莘县城中心的燕塔又称莘县塔或宝塔,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文革”期间损毁。2009年,莘县在古燕塔原址上建成新塔(P10),成为莘县的标志性建筑。 《莘县史鉴》记述,古燕塔共13级,高66.7米,在鲁西地区是最高的。塔身主体材料是青砖和灰土,整个塔体呈八角形。各层塔角都悬有风铃。 《清咸丰元年重修宝塔记》中,知县廖锡纶说燕塔:“高十三层,可望七十里,塔顶铜笼可容二十余人。” [一R] 建塔,历时75年跨两朝代 北宋嘉祐年间,莘县县城内一寺院有一高僧,圆寂后为安放其骨灰,寺中便募捐建塔,然而由于技术资金等条件所限,经过整整75个春秋,佛塔竣工时已经是金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 根据塔底石匣上奠基时间宋治平元年(1064年),推测塔可能是奠基后边募资边施工。 从建好到文革期间被损毁,燕塔在莘县城中矗立八百多年。几百年间,燕塔重修有3次,分布在明清时期。 明《正德莘县志》记载,古燕塔下的寺庙叫“铁幡寺”,后又称“黑塔寺”,根据“塔因寺名”的惯例,塔名可能被叫过黑塔。在明清两代的重修碑文中称此塔为“宝塔”,这种称谓有喜爱之意,不一定是塔的本名。 20世纪30年代左右,塔上住进一种个头明显大于一般家燕的燕子,浑身呈黑灰色,像铁皮,老百姓都叫“铁皮燕子”,开始有了燕塔的称呼。这种燕子是一种雨燕。后来,县政府行文把名字确定为燕塔,但还有群众习惯叫做莘县塔或宝塔。 古塔台阶只通到第十层,从第十层到第十一层,只有一个柱子相通,柱子外包着铁皮,铁皮表面有凸起,可以用脚蹬着凸起处攀上去。到十一层以上,台阶和其他通道都没了,只能从塔身外沿塔檐往上攀,只有很大胆的人才敢攀。 [二R] 拆塔, 发现四角银塔和经书 1968年,受“文革”的影响,莘县古塔开始自上而下拆除。古塔拆到第七层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四角银塔(P2-9)。在塔基下挖出一个石匣, 石匣里面有水,水上浮着银质小船。另外还发现一批经书。这些文物现在分别保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和莘县文物管理所。 [三R] 重建,陈设布局依照古塔 2006年,经过两年的酝酿与规划设计,莘县决定重建燕塔。2009年10月,新燕塔落成,塔基高1.2米,塔身高69.9米,塔刹高18.9米,总高90米。 同古燕塔相比,塔中心没变,13层没变;但新塔加粗了,还设有外回廊以方便游人观赏,总体高度加高。里面的陈设布局基本按古燕塔建设。 (文字来源于网络) 山东省博物馆

0 阅读:13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