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积水地道改造:筑牢城市防汛生命线,书写“人民至上”的民生答卷 2025年汛期前夕,天津市天平桥、东兴、密云一支路三座地道内,挖掘机的轰鸣声与钢筋碰撞的脆响交织成一首攻坚交响曲。作为今年20项民心工程的重头戏,这3处易积水地道的改造工程,不仅关乎汛期城市“血管”的通畅度,更是一场以技术创新与系统治理破解“城市看海”难题的主动仗。透过这场改造,天津正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为特大城市韧性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 一、痛点溯源:从“城市看海”到“精准拆弹”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中心城区海拔仅2-5米,加之海河潮汐顶托,内涝风险长期存在。三座改造地道的积水问题,实为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 设施老化:天平桥地道水泵使用超15年,排水效率衰减40%,极端天气下雨水排放需6小时以上; - 系统短板:密云一支路地道原雨水管径仅600毫米,难以应对50毫米/小时降雨强度; - 空间制约:东兴地道周边建筑密集,传统“大开挖”改造易引发交通瘫痪。 2024年汛期,这3处地道积水最深达2.1米,导致周边12条公交线路停运、3.8万人次出行受阻,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改造工程因此被市民票选为“最迫切民生项目”之首。 --- 二、技术破局:全要素升级构建防汛“智能体” 此次改造摒弃“头痛医头”思维,构建起“收-排-控”一体化解决方案: 1. 源头截流:新建口径1.2米的雨水管网2.3公里,收水井密度从每50米1个增至每20米1个,收水效率提升150%; 2. 泵站换代:安装智能变频潜水泵组,单泵排水量从800m³/h跃升至2000m³/h,并配备水位自动启停系统; 3. 数字赋能:嵌入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采集雨量、水位、泵机状态等数据,联动交管部门启动分级应急响应。 改造后,三处地道排水能力将达五年一遇标准,雨水排放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1.5小时,达到住建部《城市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先进值。 --- 三、民生账本:安全出行的“乘数效应” 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远超基础设施本身: - 直接避险:预计每年减少因积水导致的交通事故80起,挽救潜在生命财产损失约3000万元; - 交通增效:东兴地道作为津滨高速联络线,改造后可保障日均6万辆次车辆通行效率,物流成本年降1.2亿元; - 城市韧性:通过管网扩容,周边2.6平方公里区域排水能力同步提升,惠及12个社区、8万居民。 “以前下雨天接送孩子得绕行3公里,现在终于不用‘看天出门’了。”家住密云一支路附近的市民李女士感慨道。 --- 四、治理启示:民心工程如何成为“民心所向” 天津此轮改造的深层价值,在于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范式: - 参与式设计:通过“海河夜话”收集市民建议47条,将非机动车道垫高30厘米等细节纳入方案; - 协同作战:水务、交管、电力等部门成立联合指挥部,采用“夜间施工+潮汐车道”最大限度降低扰民; - 长效运维:建立“改造-管养-更新”全周期基金,每年提取泵站电费结余的20%用于设备维护。 这种“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闭环机制,使项目群众满意度达98.6%,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模板。 --- 结语:以“地道速度”丈量城市温度 天津三座地道的改造,表面上是钢筋混凝土的物理升级,本质上则是城市治理逻辑的深刻变革。当“汛期不再看海”从愿景变为现实,当每个市民的“脚下安全”被郑重托举,这项民心工程便超越了技术层面,升华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诠释。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这种未雨绸缪的主动作为,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天津积水地道改造:筑牢城市防汛生命线,书写“人民至上”的民生答卷 2025年
最城建次
2025-02-21 14:47:4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