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听老人说海底有龙宫,现在才明白,龙宫里的宝贝都是我们先人放进去的。 冬日暖阳里的时光漂流,海陵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纪行。 2025年1月28日,来到广东阳江海陵岛,美丽的海陵岛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金箔般的海岸线 冬日的海陵岛的,海风褪去了咸腥的燥热,化作丝绸般的触感拂过面颊。椰林掩映的十里银滩上,细沙在晨光中泛起碎金般的光泽,潮水退去时留下的波纹,像极了南宋青瓷上的冰裂纹。我赤脚踩过微凉的沙滩,远处礁石群中浮出几截残损的木桩,当地人说是古代商船停泊的系缆石——这便是南海I号沉船博物馆给我的第一重隐喻:历史总会在不经意间浮出时间的海面。 凝固的海洋史诗 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各藏玄机: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瓦萨号诉说17世纪北欧战舰的雄姿,英国朴茨茅斯的玛丽罗斯号承载着亨利八世时期的铠甲寒光,而南海I号博物馆则开创性地将考古现场与展馆合体,如同把整个宋代海洋装进水晶宫。当我走进穹顶高达三十米的"水晶宫",透过玻璃幕墙望见浸泡在海水中的木质船体时,恍惚看见八百年前那场改变航向的风暴——龙骨间纠缠的海藻,恰似当年捆扎瓷器的草绳。 苏醒的南宋记忆 “南海I号”这艘长30.4米的福船,在1987年因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而意外现世。考古队采用整体打捞的"沉箱"技术,将船体与其承载的18万件文物完整迁移,如同将一片凝固的海洋搬进陆地。最令我震撼的并非那些完好的德化窑白瓷,而是某件破碎瓷碗边缘的墨书:"癸酉年陈七郎置"。这行八百年前的笔迹,让一个宋代商人的日常采购清单穿越时空而来。 波光里的金缕衣 在二层的"丝路霓裳"展厅,玻璃展柜中的宋代金饰折射出令人屏息的光晕: 鎏金虬龙纹腰带扣:仅拇指大小的金片上,五爪虬龙在祥云间翻腾,龙须细若发丝却根根分明,印证《梦粱录》中"海上商贾多佩金玉"的记载。 银鎏金镂空香囊:核桃大小的球体内设陀螺仪装置,无论怎样旋转,中心的香料盒始终水平,其原理竟与现代航海仪器的万向支架相通。 玳瑁嵌宝梳篦:用南海玳瑁雕琢的半月形梳子,镶嵌着波斯风格的蓝琉璃,梳齿间还缠绕着半截丝线——或许是某位船娘整理云鬓时仓促遗落。 瓷语千年 转入"瓷路纵横"展区,灯光在龙泉窑梅子青釉瓷器上晕染出雨过天青的色调: 磁灶窑酱釉军持:这种伊斯兰净手器的闽南仿制品,口沿处留着阿拉伯商人的指痕,印证《诸蕃志》中"贩瓷者多至佛齐(今苏门答腊)"的记载。 景德镇青白釉婴戏碗:碗心绘制的童子放鸢图,与同时期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如出一辙,让人想起汴京虹桥畔的货郎叫卖声。 潮州窑褐彩牡丹纹罐:裂釉处渗入的珊瑚礁微粒,在X射线荧光分析下显露出曾停泊过三十七个古代港口的航行密码。 漆光鉴岁月 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漆器展厅,深褐色的南宋菱花式漆盘在恒温柜中泛着幽光。这些用苎麻与生漆交替裱糊的器物,经海水八百年浸泡竟光洁如新。某件剔犀云纹妆奁内,半盒朱砂胭脂凝结成珊瑚状的结晶,考古学家在其中检测出南海珍珠粉成分——正如周密《武林旧事》所载,临安贵妇竞相追捧的"海国胭脂",原来就藏在这艘商船的货舱里。 新生的古港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博物馆的露天平台,看现代货轮与古代帆船模型在波光中重叠。年轻讲解员小郑告诉我,他祖父正是当年参与打捞的渔民:"小时候总听老人说海底有龙宫,现在才明白,龙宫里的宝贝都是我们先人放进去的。"此刻,晚霞将"南海I号"的钢架穹顶染成琥珀色,馆内刚出土的宋代铜钱正在超声波清洗池中旋转,叮咚声与海浪合奏着永不落幕的海洋文明交响曲。
"小时候总听老人说海底有龙宫,现在才明白,龙宫里的宝贝都是我们先人放进去的。 冬
第一人称讲地理
2025-02-22 12:15: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