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研究出自岩崎晶子老师团队。
疫苗虽然存在后遗症,但在科学领域被认定为「少数或罕见」。
岩崎老师前两天,刚亲自下场辟谣扩大化或妖魔化疫苗的解读。
研究中,疫苗后遗症队列数量小,仅42个。
研究人员找不到那么多疫苗后遗症患者,仅招募到42个。
而新冠病毒本身的后遗症研究队列,在学术界却是大量的。
岩崎老师说,研究中的检测方法可能漏掉了很久以前发生的无症状感染,从未提及因果关系。
Long covid 的术语,诞生于新冠疫情早期,即2020年,长新冠的现象在2020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发现与讨论。
而当时还没有新冠疫苗。
长新冠/新冠后遗症,主要是指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持续症状现象,发现于2020年,重点并不是疫苗。
包括T细胞耗竭/重新激活EBV,主要是指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印象,疫苗则是次要的,因为少数。
岩崎老师本人亲自讲解研究,首先就是认同疫苗的正面作用,她说,疫苗拯救了无数生命,并激励她成为一位免疫学家。
科学家讲疫苗后遗症的前提,往往认同疫苗带来的正面影响,疫苗后遗症被认定「罕见或少数」,以及客观排除新冠病毒本身感染的变量。
最后,仍旧推崇疫苗的研发与接种。
且,疫苗后遗症的研究中,病例基本有个特征:「通常发生在疫苗接种后的几天内。」
也就是说,疫苗在2021年普及,副作用那就是在2021年打过10天内就会出现。
而不是把2023年、2024年、2025年出现的健康问题,归因为疫苗。
且疫苗后遗症并不取决于接种的剂量次数多。
在岩崎老师的研究中:疫苗后遗症参与者接种的新冠疫苗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健康组接种剂量次数,比后遗症组都高。
所以,不要用打三针去恐吓他人。
科学家讲疫苗后遗症,还会检查新冠感染史,而不是不管活病毒的感染,一股脑啥都赖喵。
就国内而言,根据时间线,人群感冒发烧变多,是出现在2023年。
各种病毒或支原体,更活跃的流行,也是始于2023年。
猝死/心梗,变的常见,也是始于2023年或2024年。
特征皆是:2022年年底放开后,才这样的。
而不是2021年打疫苗后开始出现的。
事实上,2021年是蛮不错的一年,人们自由又健康,什么电影票房数据都很好,人群状态稳定。
所以,科学界的认知,新冠疫苗存在后遗症,但,被定义为少数,是不应该扩大化或妖魔化,不应该恶意解读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