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系列113---后海夹道、黄化门街
老北京生活
2025-02-22 15:24:05
后海夹道原为清代醇亲王府西墙外通道,窄而细长,当时叫府夹道。1965年改称为后海夹道。
从地安门路口往南,路东第三条胡同就是黄化门街。东起东板桥街,西止地安门内大街,全长409米。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东黄瓦门。据《日下旧闻考》载:黄瓦门之名见于大佛寺碑刻,俗称黄化门、黄华门,均为音之讹变。
明代街南设有负责制造皇帝、太子、亲王冠冕、龙袍的尚衣监,掌管内外奏章、督理皇城事务、管门禁、催促供应的司礼监,街北设有办造各宫用帘子、篾簟、地毯的司设监。
黄化门街位于皇城的东北角,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太监们聚居的地方,如旧时的司礼监、尚衣监、织染局等都围绕在黄化门街周围,所以这一代在明清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皇宫内院的"服务所"。
关于黄化门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民间传说。据说这个地方原来住的是康熙的奶奶孝庄皇太后的后人,可是当时在黄化门街通往地安门大街的那扇门没有那麽大,不能通过八抬大轿,于是这孝庄的后人就向皇帝请求把这扇门给加宽,皇帝看在孝庄太后的情份上答应了她的要求。在这之后,此地就因这段故事而得名为 "皇划门",意为皇帝给划的门,是后来慢慢地变成了"黄化门"。虽说这是民间说法,可还是很有几分传奇色彩。
黄化门街5号曾经居住过北京共产党小组发起人之一张申府。张申府与陈独秀、李大钊成立颇具影响力的《每周评论》,后成立中国共产党。他介绍张国焘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据张申府之女张燕妮回忆:"新中国成立初,西院的学联想要东院这所房子。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此房继续由张申府居住,自管自修,不交房租。'这样父亲就继续在此住了下来。"1958年,因此处要建一所中学,张申府搬到了西城区王府仓胡同16号。张申府1986年辞世,享年93岁,他曾在黄化门大街5号住了13个年头。
老北京 北京老胡同 北京胡同 胡同 胡同里的city 胡同拍照 老北京胡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