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西一位78岁老人欠银行3000元,银行行长亲自前去收账。当看到老人的那一刻,行长忍不住落泪。原来,这笔钱竟然是七年前,老人的儿子贷的款。当本金和利息终于还清的时候,老人终于露出了笑容:“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夕阳的余晖洒进破旧的农家小院,在斑驳的土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广西岑溪市梨木镇的这个寻常下午,一位身着笔挺西装的银行行长走进了这座几近倾颓的老屋。 屋内光线昏暗,年过古稀的陈月英佝偻着身子,从床底取出一个布满补丁的布包,轻轻放在了斑驳的老桌上。 行长贤军打开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叠零钱,大多是面额不大的纸币,磨损的边角透露出它们曾经过多少次辗转。 这是一笔总计3192元的还款,包含本金和利息,然而就是这样一笔对很多人来说微不足道的数目,却凝结着一位农村老母亲近乎固执的坚持。 七年前的那个深秋,她的二儿子杨昌杰躺在病榻上,紧握着她枯槁的手,用最后的力气嘱托要将欠银行的钱还清,那一刻,老人将这句话刻进了心底。 命运对这个家庭显得格外残酷,早在2001年,陈月英的丈夫就因脑梗突发离世,给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蒙上了阴影。 生活的重担落在她瘦弱的肩头,她咬牙支撑着抚养三个儿子。 然而祸不单行,几年后小儿子在工地发生意外,紧接着二儿子又被查出患有肾积水,为了给二儿子治病,他们东拼西凑,最终向银行申请了2000元的小额贷款。 可病魔并未放过这个饱经沧桑的家庭,杨昌杰还是走了,留下八岁的女儿和这笔未还清的债务。 儿媳难以承受打击,带着智力有障碍的孩子回了娘家,这个残缺的家只剩下老人和外孙女相依为命。 从那时起,陈月英开始了漫长的还债之路,她在自家的小块田地里种植砂糖橘和红薯,靠着这些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为了省钱,她的衣服总是洗到发白才换,一日三餐除了白粥就是咸菜,将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地攒着。 2015年初夏,她第一次还款,那天,她起了个大早,拿着攒下的200元,徒步走了整整20公里山路来到镇上的银行。 当她将那叠皱巴巴的零钱交到柜台时,工作人员都惊呆了,一年后,她又带来了300元,依然是那般执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月英的背愈发佝偻,关节炎的疼痛时常折磨着她,可她从未停下脚步。 村里人常能看到她弯着腰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有时是在果园里修剪枝丫,有时是在菜地里除草。 她的手因常年劳作布满老茧,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可那双浑浊的眼睛里,始终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此刻,当贤军清点完那一沓零钱时,屋内一片寂静,每一张纸币都被仔细地折叠平整,虽有些已经泛黄起皱,却依然透着一种令人动容的庄重。 陈月英站在一旁,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轻声说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让贤军的眼眶瞬间湿润。 她的小院墙角种着几株蔬菜,屋前晒着些红薯干,这就是她全部的家当。 床头柜上摆着一个已经掉了漆的旧相框,里面是儿子生前的照片,每当夜深人静,她都会对着照片絮絮低语,说马上就能还清欠款了,让儿子在天上安心。 贤军被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打动,第二天便向当地媒体做了报道,故事传开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 当地政府送来了慰问金,爱心人士主动承包了她的砂糖橘园,还有人资助她的孙女完成学业。 岑溪市人民医院也专门安排医生上门为老人做了全面体检。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怀,陈月英却显得有些羞赧,她说自己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还债是天经地义。 这种朴素的观念,是几十年艰苦生活润物无声的沉淀,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她身上的自然流露。 如今的陈月英,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每天清晨,她都会在院子里侍弄那几株蔬菜,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 但与从前不同的是,她的眉宇间少了那份愁绪,眼神里多了一份释然,这个看似普通的还款故事,诠释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承诺的坚守,以及一个普通农村老人对道德准则近乎执拗的坚持。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19-12-19老人省吃俭用7年,替亡子还清三千元债务
2019年,广西一位78岁老人欠银行3000元,银行行长亲自前去收账。当看到老人
如梦菲记
2025-02-22 15:25:07
0
阅读:0